不过,生活还要走下去,告别是漫长又无法挽回,只能设法在失重的生活中重拾平衡点,找到能带着与他/她的回忆走下去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声音(Richard Ayoade 扮演的浮夸导演却说了全片最语重心长的一句,我要拍属於自己的电影。)但要做自己有多难,不禁要问Joanna Hogg 经过40年後,还放不下那不成熟天真的自己,非要倾泻人前把自己这一面展示,因为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份还是借由制成纪念品才可以向过去告别?Günter Grass说「剥洋葱的时候你一片片剥过程总是让人掉泪,回忆就像一颗要剥皮的洋葱。洋葱皮层层叠叠,剥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葱会让你流眼泪,只有剥掉它,才会吐真言」看第二部最後,也不只为了那位看来不值得爱的神秘男人,还有生命里一一成全她走到今天的人。以至她在最後一个镜头,可以将自己内心伤痛鎅开,再有缝合的可能。
朱莉在失去安东尼后,进入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成了她填补内心缺口的载体,放映时将自我代入,一进一出,完成创伤的疗愈,电影拍摄的过程充满分歧,是锤炼自我的试验场,在压力围攻之下坚守表达,形成情绪的释放,结尾表明朱莉也是导演的化身。
片名意指到第二部终于显露真容,不止是悼亡或记忆的链接,更是如此的情感既有人造物的部分,也有自然物的属性的体现,技巧上更有迹可循,结尾的揭秘是今村老师《人间蒸发》的低配版,舞台高光效应看来是绍拉《卡门》的翻版。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nbcs”的最佳注解。拒不完全统计,这应该是哈里斯迪金森从影以来首次全片衣衫完整。
D+/ 依然美美的,也依然get不到叙述的动力在哪里。
Joanna Hogg 在纪念品第二部分作为毕业作品的片中片里形式上翻拍了自己当年在电影电视学院的毕业作品Caprice. 当年是Tilda Swinton主演而现在偷换成"导演"/Swinton的女儿,真的狠狠自我解构。从那天以后,我的世界是一片模糊不甚明显,一切都是你留下的纪念品,床上的经血、摄影棚内的飞鸟、锋利的边缘还有在拍的电影。
看完第一部的时候还在想,在一个那!么饱满的男主形象之后,Hogg还能讲什么故事?原来是酱紫!厉害。巨大的失去之后,余波会来,紧接着是漫长的void,这才明白标题的意义,终究从另一个世界旅行结束,能带回来的也只有纪念品,无论曾经多么相信会生活在那个世界或创造一个新世界。重生之后会明白,旅行的目的地不用非得是美到眩晕,还可以是木有目的地,或者为别人创造目的地。而那纪念品,会放在家里书架上吃灰,偶尔瞄到的时候思绪会飞一会儿。PS.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太久没有看到这种非常非常私人且具体,不做任何努力把人物联系到某个群体或某股潮流的剧情片了,华语电影太缺这个了吧,转念又一想,全世界电影都缺这个!女性导演正在扛起这种珍贵
我可以感受导演对这段感情的着迷程度和从他身上汲取了多少的养分 人总是有工作和生活要过 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沉迷 是很难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再现的 我对这种孤注一掷的自我感动着迷 他有着无比虚伪的一面 却在虚伪的自证中变得无比纯粹
从元电影逐渐变为元·套娃电影。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私人经历拍成这样多么奢侈,能在私人经历里再嵌套一层意识流多么奢侈,能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喊一句cut多么奢侈。
因为是电影院连着看的,能清楚感觉到导演在剪辑和剧情编排上的进步。拍一部学生习作,悼念逝去的爱情,电影是最好的纪念品。
oh this was much much better than Part one. Hogg is masterful at subverting expectations - she really did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be obvious. something magical happened for the film the second Julie started directing her stand-ins. then just as you think it could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the end scene happened and it was even more magical. also her/Hogg's wardrobe is to die for.
两部连看, 提升不少好感。 电影学校的片段都非常真实了。
直面浅薄-11/16/21 at AMC Palisades 21
【Gene Siskel Film Center】作为年轻人是幸福而又苦涩的。你充满了能量、希望和情绪。你准备好去爱、去感受和去受伤。但另一方面,以还没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没有人会对你的意见特别在意。但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想念自己年轻的时光。
[1.0/5.0] 觉得第一集好看,还硬说续篇好看的人是有多爱面子?Richard Ayoade 的表演令人想到约翰马可维奇。
差点被击垮,但持续转动着影像,探索着自己。作为亮点的Richard Ayoade的回归,轮番作客好像被赋予特权“吃下”的新小生们,还有更多给人提供的对创作的联想与对前作的比照;第二部在基调与感受上都更加轻松与容易接近。自己、“我”、片、“片中片”,彼此之间保持了很和谐的距离;还想知道她会走到哪里,而未来还会怎样。
看着看着就觉得更像是第一部behind the scene的纪录片,果然最后一幕也做了类似的处理。填充了第一部的很多留白,然后在表现形式(而非文本)上又做了些新的尝试。
放下那些放不下的,时间仍然继续在走
年末最好的礼物。我们又有多久不曾碰上这样能说服我们像最初爱上电影时,那样举起摄影机的电影?电影的魔力早早被祛魅得支离破碎,我们几乎不再记得剧组聚在一起,片场的灯光亮起,为了书写一个逝去的人开始创作,又最终在工作中重新觅得乐趣的喜悦了。我们清楚电影对生活的凯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谎言,然而我们面对电影又只能是孤独的,这一事实严酷的同时又稍许宽慰了我们:天真的错觉再多延宕一会儿,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依旧能用电影完成自己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