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咸陽乾陵旅遊攻略

咸陽乾陵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峯,北峯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於北峯之上。梁南面兩峯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爲司馬道,故而這兩峯取名叫“乳峯”。

歷史沿革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入。此前一年,唐中宗還赦免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因爲政治問題而被破孩致死的皇族,並且將他們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三人。除此之外,神龍二年(706年),還加建了許王李素節、澤王李上金、義陽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唐會要》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但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峯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爲“黃巢溝”。五代時,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因建築牢固而得以倖免。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爲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箇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0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由於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許多專家認爲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陵墓格局

主陵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爲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築羣與雕刻羣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爲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爲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羣多處。

地宮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牀,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宮的後室設石牀,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文物遺存

述聖紀碑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爲唐高宗-的-德碑,北距西闕8.65米。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述聖紀碑爲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爲廡殿式建築,檐角刻有4個-力士。檐雕斗拱中間爲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爲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爲,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聖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餘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爲駢體,共計46行,5600餘字,皆楷書。由於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爲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餘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後,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築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現碑亭早已不存。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着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爲歷代羣碑之冠。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爲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爲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

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石雕石刻

從梁山南二峯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爲的崇拜。接着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捲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着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爲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着的兩組石人羣像。石人羣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爲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爲“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爲謙恭,彷彿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纔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門票價格:旺季:122淡季:82諮詢電話:029-35510222

郵編:713300景區地址:乾縣312國道旁西側

(628~683) 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爲善。貞觀五年 (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幷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承乾謀殺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爲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爲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 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 李治詳細信息++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爲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當空”(有另一種寫法,瞾,取其“雙目當空”之意)。幷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爲周,不是唐。 武則天,是一箇頗具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箇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名人。她是唐王朝開國功勳武士鑊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嬪妾,高宗李治之皇后…… 武則天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