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集美嘉庚園旅遊攻略

集美嘉庚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嘉庚園位於集美鰲園北側,門與鰲園相連,是後人爲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教育、培育人才、造福社會而興建的。按照傳統園林佈局,把紀念性、文化性和遊樂性有機地融爲一體。

 陳嘉庚先生的晚年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集美家鄉的建設中了,但他不幸於1961年病逝,有許多計劃中的事情還沒來得及做。他曾說過鰲園完工後,前面的海邊空地要建一箇公園。夙願未了,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爲完成陳嘉庚先生遺願,將鰲園的北側開闢爲公園,該園於1992年動工,1994年10月竣工,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爲5500㎡。

進入園中,滿眼是高低錯落的亭臺樓閣,是中西合璧風格的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鰲亭”和“命世亭”,均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與鰲園同時建成,是鰲園建築景觀的延伸。“命世亭”內原先樹立着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十大元帥的雕像,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雕像在1961年9月間被悄然移走,成爲一件憾事。

園中樹立的大型石雕“桃李芳菲”和“尊師重教榮譽碑”,均從不同的視角高度讚頌了“教育爲本,科教興國”的永恆主題。“尊師重教榮譽碑”的主體建築蠟燭石雕,其高9.9米,表達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徵一把永遠燃燒的火炬,是陳嘉庚先生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和點燃自己、燃燒別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縮影。

鰲園

  鰲園由三部分組成:遊廊、集美解放紀念碑、陳嘉庚陵墓。

很多人會問爲什麼要在鰲園大門口設置個大圓盤呢?其實這裏面有着一段鮮爲人知的故事:圓盤的南側有個小涵洞,沒逢農曆天文大潮時,洶湧的海水便從洞中灌入,並迅速漲滿圓盤四周,此時觀鰲園猶如大鰲戲珠,富有情趣。

爲什麼取名鰲園呢?“鰲”泛指大龜、大鱉,在閩南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鰲園原爲一座小島,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因形如大鱉,所以稱之“鰲園”。大門有幅楹聯“鰲載定教山盡峙,園居寧與世相忘”。上下聯首字結合正是“鰲園”。鰲園是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回國定居後爲建設故鄉集美完成的首項宏偉工程,至1961年完工,歷時10年,佔地近9000㎡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陳嘉庚陵墓等組成。園中公有666幅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1962年,著名詩人郭沫若參觀鰲園時,觸景生情手書一聯:“鰲園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春秋”。高度評價了鰲園博物大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建園的原因:1·陳嘉庚先生有由濟南廣濟園聯想到自己家鄉,決心在家鄉建一座規模更大,內容更廣博,藝術水平更高的建築,寓教於遊,寓教於樂。2·立一紀念碑決定終老此地,身後事自己安排,爲自己建一處墓穴。做出這一決定有兩方面考慮:首先不會佔用耕地;其次長眠在毛主席親自題名的紀念碑下,感到安心。)

遊廊

遊廊長50米。分別刻有中國古代史和現代史,這是整個鰲園石雕羣中最爲精彩的部分,可謂上乘之作,在0期間,集美人民和陳嘉庚先生的親族奮起保護,用泥巴將其封閉,直到文革結束後,才使這些石雕重見天日。

遊廊兩邊廳牆上的石刻是陳嘉庚先生當年親自擬定的管理規則和參觀規則。兩邊的石壁下面是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蹟攝影圖片展,上面是精美的青石浮雕,刻有中國古今歷史故事58幅畫面。左邊“至誠道前知”下面的石刻分三部分,中間部分是“諸葛孔明馬前課”24幅畫面。前面是中國革命歷史畫面7幅。後面是7出傳統戲曲畫面。“諸葛亮馬前課”是左邊雕廊的核心,也是陳嘉庚思想觀念的生動體現,充分體現了他對中國0及其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尊崇和信賴,充分表現了關注祖國命運的赤子情懷。遊廊右邊“功成唯三傑”下面有20幅浮雕,全部是歷史故事。

(“諸葛亮馬前課”簡介:這部書據說諸葛亮所著,“馬前”就是在打仗中,“課”是占卜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諸葛亮在軍帳中的占卜。這部書之前一直存放在圓明園中,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此書也因此流到海外,陳嘉庚在爪哇時,其朋友將此書贈送給他,他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將書翻譯過來,並將其中清朝以後的段落刻在了鰲園裏,以警示後人。)

“水月有主,古月爲君,十傳絕統,相敬如賓;”,講述的是清朝滿漢兩族的友好關係和歷代皇帝的傳承始末。“水月有主”可以組合成一箇字剛好是“清”,表示清朝。“古、月”即胡,表示清朝滿族,“爲君”表示滿族和漢族兩族人民之間和睦相處。“十傳絕統”指的是清朝經歷的十位皇帝,即:順治、康熙、乾隆、雍正、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到了宣統剛好是十代,成了末代皇帝此謂“絕統”。“相敬如賓”指的是末代皇帝退位時沒有遭遇到殺害,而是給與了皇帝的禮遇。“豸後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來無咎;”,闡述了辛亥革命和“七七事變”的爆發因果。“豸後牛前”指豬年(1911年)之後和牛年(1913年)之前,兩者之間剛好是鼠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千人一口”按順序書寫,正好是“和”指1912年軍閥伍廷芳到南京與孫中山南北議和。“五二倒置”意爲五加二等於七,二加五也等於七,即1937年7月7日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朋來無咎”指結交更多的朋友,即聯合中,英,美,蘇等國家組成的反法西斯聯盟,不管之前那些國家對中國犯過什麼過錯,聯合起來對付法西斯。“四門罔闢,突如其來,晨雞一聲,其道大衰;”,揭示了日本進攻南京和偷襲珍珠港的侵略行爲以及終告失敗的歷史必然。“四門罔闢”指1937年日本法西斯四面進攻南京,造成我國30萬同胞被日本殺戮,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事件。“突如其來”從字面上理解是在沒有充分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遭受到地方的突然襲擊,這裏指的是1941年12月8日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承認這是一次不宣而戰的戰爭。這一天,日本的戰艦載戰機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進行偷襲,造成2400人喪生,並摧毀了120架美國戰機和19艘艦隻。“晨雞一聲”讓我們聯想到毛澤東的“晨雞一聲天下白”的詩句,在這裏指的是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年正好是雞年。寓意晨雞高唱,中國人民歡呼自己的勝利。“其道大衰”:指1945年隨着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後,其所謂稱霸世界的“武士道精神”也宣告滅亡。“拯患救難,是唯聖人,陽復而治,晦極生明;”,表達了陳嘉庚先生對毛澤東的高度評價和新中國的禮讚。“拯患救難,是唯聖人,”指的是救苦救難的聖人毛澤東,這是陳嘉庚先生對毛澤東的高度評價,表達他對其的敬仰之情。“陽復而治,晦極生明;”指的是經過多次戰爭的洗禮。我們人民終於從黑暗的苦鬥中走向光明,中華大地出現了曙光,祖國從此獲得了新生。“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歌頌了中國0及其開國元勳爲國爲民謀利益的崇高情懷。“賢不遺野”指政協活動,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0曾多次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邀請了社會賢達,名人及各民主黨派來參政議政,多黨合作,共商國家大事,陳嘉庚先生認爲這一做法體現了中國0的博大胸懷。“天下一家”指的是世界和平大會曾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說明世界上正義的人民都是朝着和平的防汛前進,希望實現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指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毛澤東代表國家爲十大元帥(-、彭德懷、-、-、賀龍、沉毅、羅榮桓、-、聶榮臻、-)授銜,表明這些開國元勳不爲名利,把一生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無德”中的“無”字在陳嘉庚看來,是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即無私,“無”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即無法。“佔得此課,易數乃終,千古後今,其道無窮。”:表達了陳嘉庚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佔得此課,易數乃終,”意即諸葛亮用八卦的方法進行多次的占卜預測,用八卦,三十二卦算到六十四卦終於結束,表明新中國已經成立,希望戰爭不再發生,永保世界和平。“千古後今,其道無窮。”意即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後,目睹了祖國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共建家園的感人景象。他認爲這景象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在中國0的領導下的新中國纔可能出現,而且所展現的光明前途必定是無窮無盡的。這四句充分體現了陳嘉庚先生對中國的美好祝願。

門廊右側刻的是優秀的民間故事組成的中國古代史,門廊左右櫥窗近200幅圖展示了陳嘉庚先生的偉大生平和創辦教育,公益事業的概況。

鰲園的圍牆與遊廊出口處兩邊相銜接。初建時,圍牆上全部都是水泥浮雕,歷經三十年風雨剝蝕,損壞嚴重。1991年春節前夕,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藝術系的教師繪製草圖,請惠安石雕藝人精心雕刻,將原來的292塊水泥雕刻全部更換,取而代之是292塊精美的青石雕像,計有影雕0塊,沉雕42塊,浮雕30塊。

集美解放紀念碑

集美解放紀念碑矗立於鰲園的中心,也是鰲園的主體建築,碑高28米,象徵中國0自1921年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誕生,28年的奮鬥史,是陳嘉庚先生爲我們後人建造的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有一首歌唱道:“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陳嘉庚先生正是把自己事業的興衰與祖國的榮辱深深地記載入每塊石頭之中。紀念碑臺基的第一部分是13級臺階,階面較爲寬闊,象徵從1913年至1926年陳嘉庚先生的實業和辦學步入了人生的頂峯;第二部分共10級臺階,階面較窄,象徵1927年至1936年10年間陳嘉庚因受帝國主義財團的傾軋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企業收盤,辦學規模縮小。第三部分共8級臺階,象徵八年抗日戰爭;最上面共3級臺階,象徵三年解放戰爭。

碑的正面是毛澤東手書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個大字,雄渾剛勁,鎏金溢彩,毛主席爲一箇鎮題寫紀念碑是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陳嘉庚先生撰寫並手寫的碑文,人們常說,書如其人,果真如此。陳嘉庚先生做人正直,愛憎分明,因此,他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勁厚重。

李濟深題詞上面的三塊浮雕記錄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右邊一塊爲“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民政府成立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門上升旗”,右邊一塊爲“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政協籌委會全體常務委員在北京勤政殿前合影”。

1949年10月1日,嘉庚先生應毛澤東主席的熱情邀請,登上雄偉的天安門城樓,榮幸地參加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陳嘉庚先生看到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是在這一天,陳嘉庚先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作爲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陳嘉庚先生17歲奉父命到新加坡經商,他在海外尋求救國救民道理的同時,倍感中華民族蒙受着列強的欺凌,蒙受着“東亞病夫”的恥辱。爲此,陳嘉庚先生決意以實業創辦教育,用教育振救自己的祖國。

博物觀

位於紀念碑南側,有一道屏風式的石壁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分界。屏壁高7米,寬30米,正中刻着“博物觀”三字,左右各12塊浮雕,內容大多爲公共衛生、體育運動;中間是地圖,浮雕中間嵌着中國、福建省、臺灣省三幅地圖,特別突出了臺灣省,反映了閩臺的密切關係和陳先生盼望祖國統一的願望;下面還有託兒所到大學的類型和行爲的規範圖,顯現了陳先生的對教育的重視。

陳嘉庚陵墓

陳嘉庚先生於1961年8月12日0∶15在北京病逝,終年88歲。當偉人的生命畫上句號,人們嘆之爲巨星隕落。-總理爲陳嘉庚先生主持追悼會,-致悼詞。遵照陳嘉庚先生的遺願,中央特派專列火車將其遺體運回故鄉集美安葬。1961年8月20日下午3時,陳嘉庚先生的靈柩從北京抵運集美火車站,下午6時,我們國家在鰲園爲陳嘉庚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陳嘉庚先生的遺體上覆蓋着國旗。從此陳嘉庚先生就一直安歇在這裏,同集美師生、父老鄉親時刻相伴朝夕相隨。在20年代,廈門大學一名教授命名一種水母爲“嘉庚水母”,現在在水族館中有陳列。國際小行星協會命名天上一顆小行星爲“陳嘉庚星”,這標誌着陳嘉庚先生的精神與天地共存,與宇宙共在。

陳嘉庚先生的陵墓坐北朝南,龜壽形墓長由13塊水磨石鑲成,光可鑑人,墓碑爲白色水磨石花崗石,墓形似馬蹄,周邊用15塊青石浮雕介紹先生前半生的重要經歷。

陳嘉庚陵墓修成龜形的原因:1龜象徵長壽與健康、吉祥。2陳辦實業就正像龜走路,腳踏實地。

龜形陵墓無頭無尾的原因:陳辦實業一向上默默無聞,不圖名利,不虛張聲勢。無腳的原因:說明四隻腳紮根於祖國大地。

青石浮雕簡介

“海地探物”、“扯取花生”、“剝取海蠔”、“掘取地瓜”四幅是少年陳嘉庚勤勞生活的寫照。他生於國難,長於國難,耳聞目睹國運衰微和民間疾苦,萌發了報國救鄉之心。“搭船出洋”、“米商服務”、“回梓完婚”刻的是陳嘉庚第一次出洋學習經商及回鄉完婚之事。17歲的陳嘉庚去新加坡到父親開辦的米店服務,20歲陳回鄉與張寶果結婚,陳共有兩個妻子,八個女兒,九個兒子,現在他的子孫主要散居在南洋及美國、加拿大。“黃梨罐廠”、“栽樹梨園”、“栽樹膠園”、“熟米機廠”,四幅表現陳在新加坡的奮鬥業績。1904年陳興辦第一個工廠——新利菠蘿罐頭廠,陳把商標定爲“蘇丹”(阿拉伯語意爲“君主”)志在奪取罐頭之王的寶座,果真,由於陳經營有方,使企業利潤豐厚,以後又興辦“恆美”熟米廠,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高瞻遠矚,認爲橡膠業大有作爲,買了橡膠種子套種在菠蘿園中,種植橡膠成爲他實業振興的轉折點,到1925年,他生產品種多樣的橡膠製品,陳的公司的標誌是個大銅鐘,“銅鐘”響遍海內外,代理商遍及五大洲。)

陳嘉庚先生9歲入私塾學習,接受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國弱民窮,內憂外患,社會現狀培育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爲此,他立下了“振興祖國,匹夫有責”的壯志,決心找到一種方法和途徑拯救祖國,這就是興辦教育,爲國育才。

他一生奔走呼號,幾乎耗盡所有的精力和財力,在國內外創辦了各類學校100多所。1913年,他回鄉先後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國學專門學校等,統稱集美學校;1912年又創辦了廈門大學。1923年10月,經孫中山同意,把集美學校作爲中國和平永久學村,集美學校從此得名。目前已成爲學前、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體系齊全、師資雄厚的著名學村。陳嘉庚先生還資助了福建省70多所中小學,創辦新加坡道南學校,南洋華僑中學等,據不完全統計,陳嘉庚先生一生用於創辦教育經費達1億美元以上,可謂傾資興學,萬古流芳。

陳嘉庚先生作爲一位華僑領袖,曾被毛澤東主席譽爲“華僑旗幟,民族光輝”,被-主席讚頌他是“中華民族的國粹”。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十二日出生於同安縣仁德里集美社(今屬廈門市集美鎮)。光緒八年(1882年),入讀南軒私塾;光緒十六年秋,南渡新加坡,佐父經營順安米號。光緒二十七年,出資2000元建集美“惕齋學塾”,印送《驗方新編》在閩南各鄉散發,多行善舉,頗得民望。光緒三十年春,因其父經商破產,他開始獨…… 陳嘉庚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