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區明孝陵旅遊攻略

明孝陵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峯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爲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爲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佈局分爲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爲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明孝陵佈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蹟,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22.5公里現存遺蹟,尚可窺見皇家陵園的氣勢規模和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爲了防止後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使人難辨真僞。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爲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着4對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明孝陵的硃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爲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爲“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箇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景區名勝衆多,風光秀麗,位於其正南的賞梅勝地梅花山,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東南的海底世界,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明孝陵有四大謎團謎團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獨龍阜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寢建築,但其地宮的具體位置在哪裏,一直衆說紛紜,史無定論。加之朱元璋下葬時曾有13個城門同時出殯和葬於南京朝天宮、北京萬歲山等民間傳說,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爲數百年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團。

爲了弄清歷史-,1998年開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考古專家用近6年時間,首次採用精密磁測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結合傳統勘探方法探測地宮。考古專家認爲這裏就是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謎團之二:墓道爲什麼是彎曲的明孝陵與歷代帝王陵寢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彎曲不直。通過探測,結果發現竟是兩種不同岩石所致。明樓以北的山坡,地下由兩種不同岩石組成,西側是下中侏羅紀的礫岩,東側是稍晚的長石石英砂岩。

由於西側岩石硬度強,開挖困難,考古專家根據寶城內的地質特徵,認爲應不排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當年明孝陵的建築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岩石性差異,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當然,這只是對明孝陵墓道偏於寶城一側起因的一種推測。此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陵宮前對梅花山,這裏是孫權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說過要孫權這條好漢爲他看大門,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彎;二是朱元璋是農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於創新,在陵寢建築上也別出心裁。謎團之三:“龜趺馱碑”究竟何用在四方城東南約100米的山谷裏躺着一隻石龜,它的頭朝向山谷(東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區。人們在距龜趺30米處又發現了一通碑材橫臥於地面。碑材兩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龜趺背上之孔槽尺寸。這說明它們屬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龜趺馱碑”。這件文物位於明孝陵大金門內、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之東,兩者處於東西同一直線上,時代相同,體量龐大,卻碑上無文。它是幹什麼用的?文物專家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謎團之四:明孝陵爲何呈“北斗”佈局儘管孝陵建造時間綿延了30多年,但其規劃設計應大體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專家在明孝陵考古調查中發現,從平面上觀察,孝陵主體從大金門經神道直到寶城,其佈局呈北斗星狀。

考古專家們認爲,朱元璋在他的陵寢規劃設計上採用象徵手法,以北斗作總體規劃,既吸納中國古代,尤其是元、明時代人死後“魂歸北斗”的思想,又採取了天帝所居北斗並被“四靈”相繞的神祕佈局。

明孝陵的硃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爲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爲“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箇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景區名勝衆多,風光秀麗,位於其正南的賞梅勝地梅花山,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東南的海底世界,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石象路7號

類型:陵園/墓地歷史建築世界文化遺產

等級:AAAAA

遊玩時間:建議2-4小時

電話:025-84431174(諮詢電話);025-84437786(票務電話)

官方網站:http://zschina.nanjing.gov.cn/mxljq/

開放時間:

3月-10月6:30-18:30,11月-次年2月6:30-18:00。

門票信息:

成人票70元,包含明孝陵、梅花山、櫻花園、紫霞湖等景點;2月-3月梅花節期間有可能推出優惠票。另有鐘山風景區套票145元,含明孝陵、靈谷寺、音樂臺和美齡宮。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別名朱重八、朱國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推翻蒙元統治,恢復華夏政權,結束民族壓迫制度,恢復民族平等,統一中國;廢丞相、設三司、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發展經濟,恢復生產,開創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駕崩,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 朱元璋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