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旅遊攻略

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的文廟,又名文廟學宮,建於唐貞觀初年,其中大成殿爲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持原貌,這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悠久的文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築羣。

文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孔、尊孔以及辦學的廟堂。從公元前478年開始修建孔廟以來,唐宋尊孔之風日趨繁盛。至明清兩代,孔廟建築與祭祀已成定製。文廟成爲在中華大地上最具文化特徵的祭祀建築系統,是除皇家建築之外結構佈局最嚴謹、氣勢最雄偉的古代建築羣落,是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皇宮。

平遙文廟位於平遙古城內東南隅,是古城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廟。它座北向南,佔地面積4058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作爲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選址、建築風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禮制思想在建築上的集中反映。文廟的殿宇規模宏敞而佈局莊嚴,內涵豐富而層次井然。廟區紅牆灰瓦,宛如帝王宮殿,充分反映了漢民族歷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文廟南至魁星樓、文昌閣,北至尊經閣、九龍壁,組成了龐大的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築羣。其總體佈局由三組建築羣組合而成,中央爲文廟,左爲東學、右爲西學,前後縱深五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北往南與城牆連爲一箇整體是平遙文廟建築羣的獨有特色。廟區中的主要古建築有城牆上的文昌閣、魁星樓、石牌坊、城牆下的文昌廟,登攀城牆的雲路、雲路坊、狀元橋、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東西廡、日新齋、時習齋、腋門、廂房、神廚、神庫等建築物古樸典雅,各類石刻、木雕莫不精工細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平遙文廟的主入口是氣勢恢宏的欞星門。據《後漢書》記載,欞星就是天田星,古人認爲它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選拔,寓意孔子乃文星下凡。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欞星。文廟設置欞星門,體現了孔子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的崇高地位。欞星門爲四柱三間,歇山式,木構牌樓,斗拱分別爲九踩、十一踩、屋頂琉璃剪邊,柱頭施沖天雲冠。造型精美,巍峨壯觀。

跨入欞星門,是文廟的第一進院落。院中泮池爲文廟的象徵性建築。泮池圍欄石板精雕各式吉祥圖案。有琴、棋、書、畫、輩輩封候,犀牛望月……,扶手上刻桃榴,寓孔子弟子衆多,桃李滿天下之意。

名宦祠、鄉賢祠爲此院的東西配殿。名宦祠爲古代供奉有突出貢獻的-之場所。鄉賢祠爲古代供奉對儒學和鄉里做出重大貢獻的鄉紳之場所。現均依古制設置。而此院的齋宿所、更衣廳、神廚、神庫都爲祭孔時分別供祭祀者更換衣服、齋戒、沐浴以及製作祭品、存放祭品、祭器之所。舊時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入月後所逢第一個丁日)即爲祭孔的日期,古稱“丁祭”。在祭孔時,整個文廟扎制松坊、懸燈結彩,鋪設地毯。大成殿前設丹墀的兩個“庭燎”,這是一種紅紙包裝的秫秸捆,供祭祀中點亮烘托氣氛。大殿香案上按規制擺放五穀雜梁和祭器,案後祭凳上供有屠宰後不開膛不煺毛的整個豬、牛、羊,所謂“三牲”,“三牲”的頭還要用紅木架支起,呈跪拜樣,這爲封建帝王的規格。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記載:本縣向有祭孔禮俗“崇儒重道,聖教覃敷,每當春秋上丁,祭豆告虔,蓋其儀文備至,典禮特隆”。舊時的祭孔儀式由當時的軍政要員爲主祭官。由社會各屆知名人士陪祭,整個祭孔儀式大致有上香、奏樂、行禮、獻表、讀祭、獻舞、讀經等安排。祭孔者須“必敬、必誠”,祭孔供品須“必豐、必潔”。祭孔時,庭燎熊熊燃燒、香菸繚繞、鐘鼓齊鳴、號角齊嗪。

爲了給遊客提供一箇觀賞、參與祭孔表演的機會,文廟博物院專門排練了陣容強大、古味濃厚的大型樂舞《狀元祭孔》,爲遊客表演增興。它內容上結合票號創始人雷履泰等經商大腕,形式上參照北京孔廟、曲阜孔廟的音樂舞蹈,具有平遙文廟獨特的風格。

大成門是聯繫貫通第一、二進院的建築物,亦稱“戟門”,是文廟建築中的重要配置。面寬五楹,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大成之意取自孟子評價孔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語。戟門取自古代門外立戟之古禮,爲文廟中的禮儀之門,莊嚴凝重,肅穆大方。

第二進院由主殿大成殿,配殿東腋,西廡、東西腋門、碑廳組成。

主殿大成殿建在一米高的臺基上,西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布瓦覆蓋,琉璃脊飾。樑架結構爲十架椽,用六柱。內柱之間,以復梁拼成的草袱承重,草袱以上,用四椽伏,平梁叉手,儒柱,駝峯等層層支疊。草袱以下設天花板,中央置藻井。斗拱有柱頭鋪作和轉角鋪作,而補間鋪作以大斜梁代之。殿之當心間的兩縫間,僅有中柱兩根,採用了減柱手法。在東西次間的兩縫位置上,各砌南北向隔牆,殿內北面,砌東西隔牆,與前者聯爲一體,形成倒凹字平面,殿前月臺,青石圍欄環繞。

大成殿的平面佈局、用柱方法、斗拱樑架結構以及歇山出際的形式,檐下大斜架取代補間鋪作的罕見特例,都具有早期木構建築特徵,屬宋式建築體系,深具宋代遺風。從大成殿脊博墨筆題記“維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月一日辛酉重建”可知,殿之重修時間在公元1163年,清代有過保養性維修。據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中記載:平遙的文廟大成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

殿內主要奉祀“孔子”、“四配”、“十哲”,主像爲孔子,頭戴十二琉球冠冕,身着十二章服,手執圭板,面部溫和而嚴厲,神態威而猛,恭而安。從漢武帝開始,孔子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他被尊奉爲“文宣王”、“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從殿內懸掛的匾額“德齊幬載、聖協時中、聖集大成……”均爲歷代帝王爲孔子御題,孔子地位之崇高足見一斑。

歷代統治者在尊孔祭孔的同時,對孔門弟子也加以尊崇,在不同的朝代分別請進了文廟,給以從祀和配享的待遇。即孔子像左右分別爲“四配”,述聖孔亻及、宗聖曾參、復聖顏回、亞聖孟軻;東西供臺上爲“十哲”,分別爲仲由、卜商、冉雍、冉耕、冉求、宰予、端木賜、閔損、言偃、顓孫師均爲孔子的得意門生。此院的配殿東廡、西廡供奉七十二賢人。值得一提的是,爲一代宗師孔子立像古今皆有之,而再現其弟子彩塑羣像在國內孔廟中亦爲規模最大的一處。這些塑像的後牆上還繪有孔子聖蹟圖,從顏母禱尼山開始,到孔子去世後弟子廬墓爲止,把孔子一生主要活動以壁畫形式,惟妙惟肖地展現在遊客面前。

穿過大成殿兩側的東西腋門來到第三進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後牆上碩大的“魁”字。傳說本地如有高中的狀元,可從欞星門中間甬道進入大成殿,即可打開“魁”字門,通往敬一亭舉行祭天儀式,寓“一舉奪魁”之意。

明倫堂,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時修繕,面闊五間,進深六椽,七檁硬山前後廊式。“明倫”取“存天時,明人倫”之間。明代時爲儒學講堂,清代時改爲儒學教室,現闢爲孔子生平展室。爲了讓現代人更多地走近孔子、瞭解孔子、學習孔子,平遙文廟專門蒐集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和實物,全方位地介紹了孔子的一生和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東配殿時習齋,取《論語》“學而時習之”之意。舊時爲講學研讀之所。現闢爲古代教育展室。展廳圖文並茂,爲世人倡述了教育在人類文明延續與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重點介紹了孔子、朱熹等大批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們的生平事蹟及其質樸的格言,都給後人以深刻啓迪。

西配殿日新齋,取於《禮記》“苟日新,日日新”之意。舊時爲講學研讀之所。現爲“古代文墨展”。該展廳向遊客展示了專門收集的數十種筆墨紙硯和各類文房用具,意在讓正走向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人們,瞭解中國傳統文人的千年情愫,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明倫堂穿過,來到中軸線第四進院。主體建築敬一亭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日寇駐兵時焚燬。此亭爲2003年自晉南移建而成。《淮南子·詮言訓》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敬一亭”向爲祭天之所。祭天也稱躬天,是我國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種宗教活動。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無不虔誠此舉。亭內設氣勢雄偉的祭天大鼎。

第五進院主體建築尊經閣,明初建,後廢,近年復修。尊經閣其功用既有藏書亦有振興文運之意,是文廟建築中的固定配置,其兩側爲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建的古陶書院,後改名超山書院。是清代官-辦學堂。該院60餘間房舍,主從有序,爲四合院形制,歷史上曾經主持過書院的12名講席全爲進士。最著名的爲《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繼畲,他在超山書院任山長達10年之久。培養的儒學生員爲平遙晉商發達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超山書院現已闢爲“中國科舉展”,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固定性科舉史展。展覽分爲科舉的由來和沿革、院試、鄉試、會試與殿試等幾大部分,展廳中展出了大量極具文物價值的文獻、史料和展品。其中有1300年科舉史上僅存的一份狀元卷,有古代科舉考試作弊的各種夾帶等。此外,科舉展還爲遊客生動再現了當時科考時場景,也就是考生的號房。當時的貢院按照千字文來編排的一排排低矮的號舍考棚。考生就是在這既矮又窄的號舍內點着蠟燭、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作八股文章。從而真實反映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取士制度的產生、發展、消亡過程,展示了在這一制度下讀書人考秀才、中舉人、成進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艱辛。

科舉展室中的“清代文官系列服飾”,則從獨特的角度,依附原汁原味的展品,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倫理道德,讓人們在這些百年古裝面前對歷史產生無盡的遐思。

平遙文廟的東學區分別包括東學宮、崇聖祠、節孝祠。

東學宮爲古代官辦學宮,俗稱廟學或儒學,也是全縣掌管學業的行政長官教諭的衙門,現闢爲國際攝影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專業性國際攝影博物館。館內展覽有中國攝影界大師沙飛、吳印鹹等人的精彩作品。一幅幅爲0要員拍攝下的歷史瞬間,已成爲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獻。

崇聖祠原名啓聖祠,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紇。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諭封孔子上五代祖先配享王爵尊號,並諭准入祀,更爲現名。除主祭孔子五代祖先外,並配祭孔鯉等十位先賢先儒。

節孝祠,舊時奉祀貞節烈女的祠堂。供奉由鄉紳名儒舉薦之節孝婦女,經過嚴格審覈才得以入祀。春秋兩祭均謹守既定禮法,顯見當時社會對節婦烈女的推崇,實不下於英雄義士。

文廟的西學宮,是儒學訓導的衙門,是官學合一之所。清末改稱勸學所。現闢爲山西平遙展覽館。主要展出書畫界名家的書畫作品。

總而言之,平遙文廟中軸線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涵厚的文化底蘊,廟區左右“東學”、“西學”之設,明倫堂後“超山學院”在平遙教育史上的一段輝煌,每年“春秋上丁”的祭孔儀式,重修於金代的大成殿和另具一格的敬一亭、尊經閣和祭天大鼎以及重修於明清時代的其它建築物,共同構成了文廟的完整格局,堪稱漢民族先民們崇文尚禮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東亞五國文化專員木卡拉爲平遙文廟的題詞“文廟是平遙古城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古蹟之一,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顯示了文廟作爲一方文化聖地的超凡魅力。

地址:晉中市平遙縣城隍廟街67號

類型:古蹟寺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電話:0354-5682948‎

開放時間:

旺季:8:00-18:30;淡季:8:00-17:30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包含在平遙古城門票內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啓,啓奉商祀,封於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爲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乃定居魯國陬…… 孔子詳細信息++

古陶鎮: 古陶鎮:平遙縣政府所在地。位於太原盆地南端,東連祁縣、北接文水,西鄰汾陽,西南與介休接壤, 平遙古城南靠沁源,東南與沁縣、武鄉毗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就位於我鎮中部,是平遙縣最具活力的經濟強鎮之一,南與嶽壁鄉、段村鎮交界,西與中都鄉爲鄰,北與南政鄉相連,東與嶽壁鄉、洪善鎮接壤,古陶鎮政府駐西城村,管轄東城、西城、南城、…… 古陶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