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貢區贛州通天巖景區旅遊攻略

贛州通天巖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通天巖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位於贛州市西北郊6.8公里處,總面積6平方公里。從105國道可直接進入景區,交通便捷。這裏丹崖悠悠,山靈水秀,具有“丹霞地貌獨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蹟衆多,生態景緻宜人”四大特點。

主景區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一座石窟寺,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石窟,因此被專家譽爲“江南第一石窟”。代表性地貌景觀景點有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歷經千年,蘇東坡、王陽明、蔣經國等名人紛至沓來,遂使通天巖揚名海內外。

上世紀末開發的新景區與通天岩石窟緊緊相連,體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自然與文化的和諧統一。新景區又添石刻區、情苑、龍鳳苑、十二生肖園、人生薈萃園和水上游樂園六大功能區,是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主要景點有23.66米的丹崖臥佛、9.99米的漢白玉滴水觀音、贛州歷代名人造像、千佛洞和財神廟等.

通天巖位於贛州市西北郊,距市區約10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摩沙岩石山組成。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同心巖、忘歸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羣玉閣等10多處景點。通天巖系我國南方古藝術寶庫之一。它以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羣而著稱。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爲佛像神祇,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神態各異,精緻俊美,栩栩如生,是古石雕藝術中的瑰寶。通天巖現存古刻128品,居全省名山勝景古刻之首。其題刻字體豐富,刻工精美,古石刻書法中的珍品。這裏巖深谷邃,幽泉涓涓,古木參天,冬暖夏涼,爲贛南遊覽和避暑勝地。

歷史沿革

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巖就被開創爲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開創達到了熱潮。儘管與我國衆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佈範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羣,因此,被譽爲“江南第一石窟”。現保存着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景區內容

通天巖風景區包括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閒區二部分。古代石刻區是景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它主要是由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

進入景區山門,沿着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裏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此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內,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並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後人把他講學之處叫“觀心巖”。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當時,王陽明在贛南平定“宸濠之亂”。閒遐之時,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爲弟子。他在贛州講學期間,爲其發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沿石級而行,山腰有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遊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爲“忘歸巖”。

情苑

人間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戀情、愛情,情感交融,讓我們步入下一個景點“情苑”。你看,這風動石的門樓,從風動、石動到心動、行動,將人間各種情在通天巖的情苑裏演繹出來。相伴着藍天、白雲和芳草,仰臥在草地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鴛鴦戲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竇初開”等一組組生機勃勃的植物藝術造型帶給您星星點點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釋懷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綠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觀音正接受天下衆生的祈盼。

龍鳳苑

與情苑相連的景點是龍鳳苑,這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採集過石斧、石錛、石鏃和較多的料石及打製石坯後拋棄的石料殘片,還有籃紋、繩紋等紋飾的印紋陶片。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巖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龍鳳苑高坡處,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着“風調雨順”四大開王。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通天巖景區又建了生態迷品、噴水疊泉、嬉水旱泉、人生薈萃園、通天桂、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一批遊樂休閒景點。

當您將結束一日行程,重返忘歸巖時,您一定會體會到忘歸的感覺。清風陣陣,拂走您一路的辛勞,留給您忘歸的心境,讓您感慨古代歷史的神奇與現代園林建設的完美組合。

現在,通天巖正以她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以及自身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覽觀光者。

遊哉於斯,無論你是參祥拜佛,還是品讀古代題刻;也無論是在溝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賞景,還是登上峯頂的羣玉閣遠眺贛江,你都可以領略到通天巖這座江南石窟的卓約風姿,感受到濃郁的宋城文化氣息。

旅遊詳情

旅遊要點:概況——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廣福禪林——翠微巖——現代休閒區

觀心巖

進入景區山門,沿着青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水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裏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此處大洞套小洞。小洞內,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並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後人把他講不之處叫“觀心巖”。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當時王旭明正在贛南平定“宸濠之亂”。閒遐之時,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爲弟子。他在贛州講學期間,爲其發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忘歸巖

沿石級而行,山腰有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遊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爲“忘歸巖”。關於此丹霞穿洞,流傳着一箇優美而動聽的故事。

從古至今,贛州城就是一箇山靈水秀的好地方,但卻一直沒有出過一箇有名的人物,這是爲什麼呢?按照風水學的說法,就是因爲下游贛江的泄口太大,好風水留不住,都隨滾滾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贛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帶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水,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裏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於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爲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爲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後,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箇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竄出來的。

傳說是傳說,其實,幾十萬年前這裏是一片海洋,後來隨着地殼運動,陸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經過風雨侵蝕,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往上看,這一層一層的岩層,就是海水沖刷留下的痕跡。瞧!這裏巖深谷邃,石竅玲瓏,在紅色基岩上溝谷的底部,生長着茂密的森林,蘊藏着勃勃生機。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歸巖左側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題刻,這品題刻高3.5米,寬2.3米,全文藝報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氣勢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甌人,與辛棄疾交往甚厚,曾在贛州任提點坑治一職(管鑄造錢幣的官)。當時,贛州是全國鑄造錢幣的一箇點,由此可說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贛州經濟就很繁榮,冶金業很發達。大家看看,在這品題刻的側上方,有一尊羅漢雕像,據說是李大正花錢請來專門看守這品題刻的,他目不轉睛,多麼盡心盡責,惟妙惟肖啊!

在整個忘歸巖題刻中,要數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首五言詩最有價值了。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閒,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牀涼,洞雲秋未掃。”它既寫景也表達了王陽明先生的複雜的心理活動。其中石牀涼就是指這個洞兩邊的供遊人休憩的石牀。這首詩對其後四百餘年影響頗大,一些文人墨客來遊,因仰慕陽明先生之名,所作詩篇多爲步陽明先生之韻而唱和。

穿過忘歸巖,眼前豁然開朗,滿目翠色撲面而來,抬頭仰望,但見峭壁凌空,在懸崖絕壁中,保存有題刻18品,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大家看這一尊北宋時期的“送子羅漢”,這尊左手支撐頭部,右手託麒麟放於小腹部,左腿盤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給人帶來歡樂和喜慶的羅漢。

不知從何年開始,贛州的百姓0現了這麼一習俗,即己婚的育齡婦女,背向這尊羅漢而立,用小石子向後拋打,如果打中了了這尊羅漢的生殖器部位,就一定會生下胖兒子。據老輩人說,向這尊羅漢投石求子是十分靈驗的。數百年來,這尊羅漢不僅沒有享受人間煙火,反而不知捱了多少石子,現在己是遍體鱗傷,面目全非了。有些習俗的東西是愚味的。現在人們的觀念變了,反正只准生一箇,男女都一樣,都是生命的延續,都是掌上明珠。到這裏丟石子的人基本上沒有了。保護文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社會應該倡導這種良好的風氣,希望大家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愛護這裏的一草一木,愛護這裏的文物!

我們邊走邊欣賞這些工藝清湛、神態各異的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有的是被風化、有的是被破壞了。那尊雙手合十,胸前掛着一串佛珠的羅漢是捻珠羅漢,它是十八羅漢中保存最好的一尊,這得歸功於當地百姓。在“文革”期間,他們用泥巴把整尊羅漢像敷住,這才使這尊羅漢像秋毫無損。

再往前走,大家看到的這幢建築,就是蔣經國先生在贛州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時建造的贛南最早的一箇舞廳。1939年蔣經國先生來到贛南,他提倡新生活運動。通天巖離贛州城不遠,風景又秀麗,他在這裏建一座舞廳,每逢週末,他就帶着屬下-到這裏跳舞,這也是他的新生活的一項內容。前面還有一處他的避暑山房。舞廳邊上這塊碑上,書寫“江南第一石窟”六個大字,是蔣經國先生當年的祕書袁清夷先生題寫的,他沒有去臺灣,解放後他是齒輪箱廠的職工,現在還健在,常教小孩子們學學書法。

龍虎巖

沿着林蔭小道前行,步入龍虎巖。龍虎巖是一處丹霞洞穴,和約一百米,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這尊造像叫龍樹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金龍和雙虎是其護衛神。在他的左邊刻着一條金龍,金龍的後身掩在石巖之中,前爪張開象在悠閒行走的樣子。右邊是兩隻白虎石雕,它們好象在龍樹王身邊玩耍嬉戲。整座雕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龍虎閒情嬉戲圖》。在這組造像的旁邊岩石上,刻着“同心巖”三個字,這是明代劉昭文題寫的。當時他遊通天巖,看到這組雕像後頗有感觸,慨然題下了“同心巖”三字於岩石上,以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不要“龍虎相鬥”、“龍虎相爭”,要友好相處,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另外山岩上這兩尊降龍、伏虎羅漢像,同屬於沿忘歸巖一線的十八羅漢系列,都是宋代造像。龍虎巖也是通天巖景區中保存摩崖題刻最多的巖穴。共有歷代名人題刻39品。其文體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詞、造像記、吉祥文字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其中有一篇遊記是通天巖文字最多的題刻,全文406字。在這衆多的題刻中,宋代陳世雄的題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這篇遊記作於南宋紹興期間。其時,贛南山區多次發生農民起義,而這篇遊記的前半部分,記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鎮壓發生在大餘縣境內的一次農民起義,其時間、地點、人物都確鑿可信。這對於農民戰爭史和贛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明朝萬曆年間的唐邦佐,在通天巖留下了三品詩文,其書法藝術具有極高的造詣。他的手跡,是通天巖摩崖題刻中的藝術精品,其書法筆力沉雄剛健,氣勢飄逸灑脫,融諸家之長,無論是運筆、結構還是章法,都有獨到之處。唐邦佐是浙江蘭溪人,進士出身,因得罪權貴,被貶到贛州任通判,相當於幕僚顧問這類職務,是個閒職。此公雖才華橫溢,但有一箇壞毛病,就是自以爲懷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鐫刻自己的作品時,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職大的人旁邊,並將前人的題刻鑿去,以發泄他的不滿。這一點,自然要受到後人的指責。

通天巖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區——通天巖了,這是一處天然環形山壁。

在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雕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你看這尊雙手合十的觀音造像,她頭戴寶冠,面像豐圓,披垂肩,寶繒下垂,佩項圈臂釧,短瓔珍,裙帶穿環從腰際垂下,足踏蓮臺,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稱其爲價值連城。中科院專家宿白於1991年對通天岩石龕造像考察後曾作詩:“早刊菩薩像,晚補羅漢羣,創始雲晚唐,千古映贛江“。

在懸崖峭壁中,有一組石龕造像,佛主毗盧遮那(即大日如來)作禪定狀,左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象的普賢菩薩,他們面相方圓,神態莊嚴。由這組造像向兩側延伸的懸崖上刻有層層排列的浮雕五百羅漢像,體態自然,表情各異,形成拱衛格局,氣勢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這裏,集中了佛國世界的精華,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場所。

南宋工部尚書胡榘(時任贛州知軍)在《遊通天巖》一詩中寫道“萬龕石佛坐觀空,安用懸崖架梵宮;縱使風雷窒巖竇,此心元自與天通》。”說明通天巖早在唐、宋時期就佛龕遍佈,香客不斷。

關於這萬龕石佛的壯觀圖景,有這樣一箇故事:通天巖廣福禪林的僧尼在塊遠離紅塵的寶剎,禪坐唸佛。天長日久,他們都有一箇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能親眼見到佛祖,聆聽佛祖說法。於是,他們在每天功課完畢後,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訴說自己的心願。俗話說,心誠則靈,通天巖僧尼的虔誠,感動了如來佛祖,這一天,佛祖率諸位菩薩,還有十八羅漢、五百比丘,降臨通天巖,親自爲這裏的僧尼講述佛法。親眼見到佛祖,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爲了永遠記住這難忘的一天,通天巖僧尼便外出苦行,廣募善緣,籌集了大量的資金,請來了最好的工匠,將佛祖親臨通天巖的場景雕刻下來,如來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的坐騎——神獅和神象守護在通天巖進山的山口。千百年來,這兩隻神獸一直忠實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天長日久,終於化成了兩座大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東巖和獅形山和西巖的象鼻山。

廣福禪林

在通天巖這一中心景區,還有依山而建的“廣福禪林”、蔣介石打算關押張學良將軍的“雙桂堂”、蘇東坡與陽孝本會談的遺址“陽公祠”、“蔣經國避暑山房”等。在廣福寺內巖頂有一天然漏米洞。相傳,古時候這個洞每天都會漏出一些白米來,漏出的白米不多不少,正好夠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點,香客少則少漏一些。有一天,一箇在廚房燒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鑿大一些,一定會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換錢,以後就不用再劈柴種地了。於是,這個貪心的和尚就真動手把洞鑿大了許多,可是,從這以後,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礱糠,就什麼也不漏了。這就是贛州民間至今流傳的一句俗話,叫做“和尚貪心喫礱糠”,告誡人們切切不可貪婪。瞧!當年和尚留下的斧鑿之印,仍歷歷在目。

如今,廣福禪林香客雲集,前來祈福求願的人絡繹不絕。

在廣福禪林的西側,有一“陽公祠”,原爲“廣福寺”禪房,爲祭祀本地名人陽孝本而立爲祠。

北宋時期,博學高行的名士陽孝本,因不願爲官,歸隱通天巖二十餘年。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路過贛州時,還專程前往通天巖拜訪陽孝本,兩人一見如故,相處甚歡,日同遊覽,夜則長談,遂成至交,並詩贈陽孝本曰:“室空唯法喜,心定有天遊。摩潔原無病,須洹不人流。苦嫌尋直枉,坐待寸田秋。雖未麒麟閣,己逃鸚鵡洲。酒風動竹,夢斷月窺樓。衆謂元德秀,自稱陽道洲。撥葵終相魯,飄然不繫舟。”現在這陽公祠就是爲了紀念蘇陽會晤這段佳話所建。陽公祠亦成爲後代人墨客相聚唱和潑墨所在。位於通天岩石窟翠微巖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陽孝本葬後曾遷葬黃金村,南宋淳熙年間復葬通天巖舊穴,陽孝本墓是通天岩石窟最重要的遺蹟之一。

廣福禪林東側這幢房,叫雙桂堂,原來是方丈室。1946年,蔣經國陪同蔣介石遊覽了通天巖。當時,蔣介石發現這裏三面環山,地勢非常險要,且不被外人注意,於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將原來方丈室的雙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層的小洋房,準備將愛國將領張學良將-囚於此。該建築分張學良及趙四小姐臥室、警衛室、衛生間、更衣室四個部分,上下樓均要經過寺內的山洞,警衛室設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樓竣工時,解放大軍己進逼江南,張學良將軍也就沒有到此居住,所以,這是一幢“沒有住過將軍的將軍樓”。

寺廟後面有好幾個洞穴,當年就是寺廟的藏經洞。現在裝上了路燈,大家可以進去看看。洞口出來,我們看到的這個水池,是廣福寺的放生池,在這山崖下有幾間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蔣經國先生當年的避暑山房了。

翠微巖

緊鄰通天巖,是翠微巖,這裏有宋代李大正所題“通天巖”三字。巖窟下,相傳爲宋代隱士陽孝本的隱居處。巖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贛州)知州林顏、丞相薄宗孟和陽孝本三人唱和的詩詞。這裏還有通天巖年代最早的一品題刻,它雕刻於熙寧六年(即1073年),距今己有九百餘年曆史了。位於翠微巖的大肚彌勒佛造像,其題材特異,完成於南宋,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終曲。

到這裏,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們可以一起對這些古代石窟藝術作一歸納。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級組,第一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位於通天巖與翠微巖相交處,這是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巖山岩上部開鑿的五百羅漢拱衛毗盧遮那組羣造像,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可惜現在只能隱約見其影子。第三組是北宋後期以明鑑和尚爲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沿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一線分佈,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第四組是南宋初年贛州城內居民朱氏施造的這尊大肚彌勒佛造像。而摩崖題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國,900餘年從未間斷,最早的就是翠微巖上部正中這幅,時間爲1073年,“莆陽陳進之率溫陵林安節、楊子常、肖如晦、曾寶臣,熙寧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來”。年代最晚就是忘歸巖正面的“可歸”兩字,時間爲1948年。

從這裏往前走,有兩條路,一條是上山頂往東,到望江亭。另一條是一直往西,到現代休閒區。山巔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稱“雷公殿”)。1963年重建時,改成仿天壇形式的三層樓閣。1964年,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視察贛州市,題爲“羣玉閣”,遊人登閣遠眺,但見“贛江如帶、羣山若瓜、瓠蔓引煙、氣迥薄隱”,一派山川秀色,盡收眼底。等會回到忘歸巖時如有興趣還可以從那裏上山,現在我們去看看現代休閒區。

現代休閒區

翠微巖往西數百米,沿着綠蔭小道前行,可見紅色丹巖上23.66米的臥佛,神情靜諡,一副安詳休閒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羨慕佛家的超凡脫俗,這尊佛是繼南宋以來通天巖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從臥佛景點往前行是通天巖新開闢的現代名人造像區。這些名人造像取材爲在贛州歷史上作出傑出貢獻或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上起西漢,下至清代。從漢代灌嬰築城、晉代高琰遷城,到唐代盧光稠擴城,有唐代佛教禪宗高僧馬祖、中國風水術的祖師楊筠松、歷史上唯一到過贛州的皇室要人隆祜太后、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隱居通天巖二十餘載的北宋名士陽孝本、散文名篇《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贛州籍狀元池夢鯉、明代理學大師王守仁、《菩薩蠻》的作者辛棄疾、《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衆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簾,彷彿向你講述着一部贛州的歷史沿革,更加深了你熱愛家鄉的情感!

這一路往前走,大家還可以看到千佛洞、地藏殿、財神廟等人造景觀,在地藏殿還可以品嚐到用八仙泉做出的客家擂茶。

人間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戀情、愛情、情感交融,讓我們步入下一個景點“情苑”。你看,這風動石的門樓,從風動,石動到心動、行動,將人間各種情在通天巖的情苑裏演繹出來。相伴着藍天、白雲和芳草,仰臥在草地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鴛鴦戲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竇初開”等一組組生機勃勃的植物藝術造型帶給您星星點點的回味任您陶醉、任您釋懷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綠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觀音正接受天下衆生的祈盼。

與情苑相連的景點是龍鳳園,這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採集過石斧、石錛和較多的料石及打製石坯後拋棄的石料殘片,還有籃紋、繩紋等紋飾的印紋陶片。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巖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龍鳳苑高坡處,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有“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

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通天巖景區又建了生態迷宮、噴水疊泉、嬉水旱泉、人生薈萃園、通天柱、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一批遊樂休閒景點。

當您將結束一日行程,重返忘歸巖時,您一定會體會到忘歸的感覺。清風陣陣,拂走您一路的辛勞,留給您忘歸的心境,讓您感慨古代歷史的神奇與現代園林建設的完美組合。

現在,通天巖正以她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以及自身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覽觀光者。

遊哉於斯,無論你是參禪拜佛,還是品讀古代題刻;也無論是在溝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賞景,還是登上峯頂的羣玉閣遠眺贛江,你都可以領略到通天巖這座江南石窟的卓越風姿,感受到濃郁的宋城文化氣息。

景點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001鄉道水西鎮通天巖村

水西鎮:水西鎮位於章貢區西北部,總面積63.20平方公里。南隔章江緊鄰市區,北接贛縣五雲鎮,西與湖邊鎮毗鄰,東隔贛江與水東鎮、贛縣儲潭鎮相望。境內地形以丘陵爲主,地勢略呈西高東低。105國道縱貫全鎮12公里,是南至廣東,北至南昌、北京等地的交通要道。以摩崖石刻聞名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國家4-風景名勝區)和江西省生態農業旅遊示範區——贛州寶葫蘆農莊座落於境內。 …… 水西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