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福泉古城旅遊攻略

福泉古城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明代是貴州開發的一箇重要時期,興起了數千座衛城和府、州、縣城,還建起數以千計的屯堡。城堡聳立在萬山叢中,巍然峨然。由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城堡多建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或負山面水,或夾河而建,講究山川形勝。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石料極其豐富,城垣大都用石頭構築,與平原、丘陵地區的土築城、磚築城大不相同,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城垣是一箇龐大的建築羣,包括高大的牆體、城門、城樓、串樓、垛口、窩鋪,還有月城、護城河、水關等。在羣山中修建衆多的石城,需要開山鑿石,比其他地方要艱難得多。倘若把貴州大大小小的石頭城、石頭堡連接起來,工程的艱鉅,恐怕不亞於萬里長城。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古城、古堡大都消失,僥倖保存下來的古城牆已是寥若星辰。而在被譽爲“磷都”的福泉市,至今還保留着一段別具一格的古城牆,的確難能可貴。

福泉,古稱平越。這裏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屬於播州宣慰司管轄。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此設平越衛,把衛所插入土司地區。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廢除播州楊氏土司,以其地分設遵義、平越二軍民府,平越府與平越衛同城。平越戰略地位重要,控扼湘廣通往貴州、雲南的大驛道,將黔東八府與省會及貴州宣慰司連接起來,又可溝通川、黔兩省,故設衛後便建城池。平越衛城坐落在羣山環抱之中,“馬鬃嶺扼其喉襟,羊腸河設其險阻”,實爲衝要之地。初建時爲土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改築石城。城周長一千四百丈,摺合4666米,城牆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五尺,呈正方形,有東、南、西、北四門,上有城樓4座,串樓1540

間,垛口840個。因城內無水,城被圍時,人馬常被渴死。成化年間,平越衛指揮張能認爲無水不利於防守,便在城西增設小西門,將城牆延伸至河邊,築堰引水入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總兵安大朝、指揮奚國柱、知府楊右陶等計議,在

其外增築一段城牆,將河段包入城中,形成內城,水城、外城的格局。在此,平越城“崇閎雄麗,固若金湯,爲貴東之首”。

平越古城,在上世紀60年代大都拆毀,只剩下幾座券孔城門和一些斷垣殘壁,訴說歷史的滄桑。唯有小西門外,內城、水城、外城至今猶存。站在高山之巔俯瞰,內城聳立在山間平地,水城築于山麓河畔,而外城則跨過河流、田野,裏外三層構成一座甕城。城牆依山而築,蜿蜒山間,氣勢雄偉,有百級石階可登上城頭。這座城垣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河流的一段包入城中,居民可到水城汲水。爲防備發生戰事時水源被截斷,在水城外修建了一道長五十五丈的外城牆。外城牆在兩處跨過河流,牆建在兩座三孔石橋之上,故被稱爲“橋上城”。爲了讓水能夠流動,又便於防守,便在橋下設有鐵柵閘門,實爲兩座水關。出小西門,有道路通往水城、外城,因道路要穿過河道,在路下建有五個泄水的橋涵,側邊建有吱啞作聲的水碾,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這種城垣結構,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傑作,凝結着中國古代科技與建築藝術,在國內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其別具一格,令古建築專家歎爲觀止。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福泉古城牆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泉古城牆爲貴州首創,顯示出貴州人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來到這裏,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大變遷,平越古城由軍事據點演變爲地方行政中心,如今變成了一箇以磷化工爲主的工業城市。在福泉城內,有一座稱爲“大夫第”的古建築,它是一箇古老的四合院,佔地400平方米,現闢爲貴州古城垣博物館。這裏陳列着兩百多幅照片,濃縮了貴州自明以來的城垣、古堡、營盤、碉樓、戰壕、關隘、烽火臺。貴州現存的古城垣還有許多,如貴陽的東門城牆和武勝門,明代的真安州城垣、赤水古城垣、鎮寧州城垣,鎮遠有府城垣和衛城垣,還有畢節層臺衛、盤縣普安衛、晴隆安南衛等城垣。土司城堡,最典型的是遵義海龍屯和大方“九層衙門”遺址,此外有黃平巖門司城和德江水特姜司城。營盤以松桃存留最多,清代在此設有48個營汛,構築營盤、屯堡、炮樓、碉卡逾千座,形成了一條條斷斷續續的“邊牆”,現存480公里,規模較大的古堡有正大營和盤石營。關隘頗多,著名的如黔北的婁山關,黔中的圖雲關、雅關,晴隆的海馬關等。由此可窺貴州明清時期的古城風貌,反映貴州六百年的滄桑。

景點位置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金山北路與葛境路交匯處附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