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旅遊攻略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位於城關鎮(縣城),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牌坊、紀念碑、烈士祠、烈士紀念館、烈士墓、骨灰堂和園林等組成,園內建築古樸典雅,綠色琉璃瓦頂蓋,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登上錁子山可眺望縣城全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烈士陵園內,建築面積2463平方米。館房爲古典庭院式結構,長廊環繞,飛檐碧瓦。館內設序廳和8個陳列室、1個畫室,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爲該館題詞,內陳設着230名著名烈士(其中省軍級27名、地師級78名,縣團級72名、被-授予軍事家的3名)的事蹟簡介,以及烈士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

將軍墓園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和英烈牆後方錁子山上修建18座陵墓,其規模和形制各不相同,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1963年,在錁子山上修建沈澤民、蔡昇熙、吳煥先三位烈士墓。此後,許多開國將軍、老紅軍生前都表示去世後要回家安葬。爲滿足他們落葉歸根的願望,表達人們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在蒼松翠柏之間,先後修建了程儒珍、吳立準、羅厚福、韓先楚、鄭位三、王尚德、夏世厚、-、劉昌毅、聶洪國、王建安、吳若巖、張天雲、王積功、羅應懷等老紅軍和將軍墓。

李先念紀念館

李先念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錁子山西側山腰。1993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1994年4月5日動工興建,1995年底建成,1997年6月21日李先念主席逝世5週年紀念日正式開館。該館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27平方米,陳雲同志題寫館名。2012年國家擬重新改擴建及重新布展,新館總建築面積3305平方米紀念館。主要介紹李先念在66年的革命歲月中,從一名普通木匠成長爲舉世矚目的將軍,從農民的兒子到國家主席的光輝戰鬥歷程,展示了李先念主席平凡與非凡,樸實與傳奇集於一身的個人風採。

浩氣亭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錁子山頂,居陵園中軸線上。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木六角亭,彩繪斗拱飛檐,屋面蓋深綠色琉璃瓦,栗色立柱間設花崗岩座椅,供遊人小憩。亭高5.47米,佔地面積30平方米。2008年由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設計修建。

石景石刻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有十來處形態各異的石景,既有園林景觀特色,又具革命內涵。常引人駐足的有:紀念碑東側的巨石上刻董必武題字“樸誠勇毅”;董必武紀念館前、將軍館旁大石上,刻有董必武題寫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性習於儉,儉以養廉。”烈士紀念館東側大石上鐫刻着鄭位三題寫的“勝利勿忘烈士功,請將遺志記心中。終極目標共產制,大家努力莫放鬆。”還有烈士館門前的四塊、歷史紀念館東西各一塊石頭,其中烈士館前一塊標示李先念於1988年4月20日爲烈士紀念館栽種的雪松。

碑廊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錁子山東側環形道兩旁,共有53塊紅沙岩石碑,碑上刻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部分先烈詩詞及書法家的作品。其中有:董必武《紀念黃麻起義35週年》詩:“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湧紅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燒卻江淮腐惡根。英勇鬥爭成績夥,山區到處見新村。”李先念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徐向前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葉劍英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精神萬古長青!”-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的精神流芳千古!”-題詞:“革命烈士英靈永存!”鄭位三題詞:“鄂豫皖區革命早,災難功勞都不少,出現人才數千寶,影響全國頗不小。”

紅軍墓園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錁子山東側,董必武文物庫房後山坡上,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2002年8月修建,內有98座紅安籍老紅軍及將軍陵墓,墓依前低後高的地勢分爲7排,各陵墓規模形制基本統一,每座陵墓一律面西南背東北。陵墓周圍有翠柏環繞。

紅安將軍館(待展)

紅安將軍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東50米,董必武紀念館東南30米,面南背北。2006年10月26日奠基,佔地面積204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該館爲兩層框架水泥結構建築。整個建築分四部分,成對稱佈局。居中部分爲中廳,東西兩邊各一邊廳,均爲坡屋面蓋深綠色琉璃瓦。中廳假三層結構,邊廳爲兩層。中廳後面有一層平頂結構的後廳。目前將軍館的主體工程已完工,擬展出紅安開國將軍的光輝業績。

紅安革命烈士紀念牆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中軸線上,面對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背靠將軍墓區,從後往前分三個部分:擋土牆、紀念牆主體、石砌平臺。佔地面積700平方米。2007年7月動工,11月竣工。紀念牆高3.3米,中間是一段弧形牆,長74米。牆面居中上方鐫刻“140000”,是紅安在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人數;牆面最東端豎向鐫刻“紅安革命烈士紀念牆”九個鎦金大字,之後由東往西按姓氏筆畫整齊排列登記在冊的22552位紅安革命烈士的英名。紀念牆前有一平臺,雕刻有漢白玉花環。連接平臺的爲一翻開的漢白玉書卷,上面鐫刻着紅安縣委、縣政府關於修建紅安革命烈士紀念牆的銘文。

英烈廣場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碑後,廣場東西長100.5米,南北寬85.5米,硬鋪面積8592.79平方米。2006年7月15日動工,2007年7月竣工驗收。紀念碑至英烈廣場通道兩邊種植有成片的紅繼木,宛如一片紅色的大地;其間有26棵紫玉蘭,寓意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從1923年黃安縣黨組織成立到1949年全國解放26年,黃安(紅安)黨組織領導黃安人民始終堅持鬥爭;廣場中央14棵雪松,象徵着爲中國革命的勝利14萬紅安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廣場東西兩側種植61棵紅繼木球、162株筆柏,兩種植物共223株,象徵紅安籍授銜將軍61位和未授銜的兩百多位紅安高級將領。廣場中間有一祭祀壇,爲四棱臺建築,南北長30.1米,東西寬18.1米,高1.2米。檯面由黃、白、-色花崗石相間鋪成,檯面四周有漢白玉雕花欄杆;欄杆外圍斜坡面由紅花崗岩鋪成;檯面四方中間各有八步臺階達廣場;臺下爲一曲尺形水池,每個水池各有六眼噴泉。

董必武“國策碑”

位於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董必武紀念館前。2011年,由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發起,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重慶分會、紅安縣委縣政府、曲陽宏州石業集團共同興建。兩座碑體呈對稱式矗立在董必武紀念館前東西兩側。西側碑上鐫刻着“依法辦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十二個大字。這是董老在1956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講話的核心內容;東側碑上鐫刻的“羣言堂”三個大字是董老1974年多次爲有關單位和個人題寫的字。這兩座碑文蘊含着董老一生的追求,凝結着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理唸的精髓,彰顯着董老終生孜孜以求的依法治國的國策。整體樸實、大氣、厚重,與紀念館建築相得益彰。“國策碑”碑高6.35米。碑體基石高75釐米、基石以上部分高560釐米,這兩組數字蘊藏的內涵是:董老故於1975年及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作的重要講話;紀念碑寬188.6釐米,象徵董老生於1886年;每座碑重90噸,寓意2011年7月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紀念碑的護欄採用“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欄杆式樣,造型簡潔大方,意味深長。每座碑體下部由五塊基石砌成,碑上刻有稻穀和牡丹花的圖案。分別以“東西南北中”五塊基石的運用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五色土,象徵國土。)與“稷”(稻穀,象徵民生),以牡丹的圖案象徵國家的繁榮昌盛,並結合碑體頂部的斗拱的造型,傳達出創作的核心理念,即“民主”和“法制”是國家構建的基礎和民族強盛的支撐。

董必武紀念館

董必武紀念館坐落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東側錁子山山腰,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爲中式傳統的庭院結構。董必武紀念館初建於1985年,2005年進行維修改造,於2006年3月5日董必武誕辰120週年之際,重新對外開放。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紀念館由主展廳、東西展廳、電影電視報告室和庭院組成。正院中央安放着董老半身銅像,基座上“董必武紀念像”六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基座後有董老和夫人何連芝骨灰合葬墓;正院屏風上“董必武同志生平”由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書寫。展覽通過560多件文物、資料、圖片再現了董老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法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人董必武光輝戰鬥的一生。新的展覽採用了硅膠像、復原陳列、電視片播放等較先進的陳展手段,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

骨灰堂

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錁子山東側,紅軍墓園北面。2005年9月28日動工興建,2006年4月8日建成。建築面積183.75平方米。堂內安放着17名紅安籍共和國將軍和80名烈士、老紅軍的骨灰和遺像。骨灰堂爲青磚混凝土結構,深綠色琉璃瓦屋面。大門上寫有輓聯:上聯“革命先烈落葉歸根萬人齊敬仰”,下聯“英雄後代孝思長存千載永頌揚”,橫批“音容宛在典範長存”。骨灰堂始建於1974年,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位於烈士祠正後方山坡上,仿古建築,白色牆壁,飛檐斗拱。骨灰堂內正面和兩側是木板做成的格子,正面每層20格,兩側每層8格,上下六層。每格安有玻璃門,裏面安放骨灰盒,透過玻璃可看到盒上逝者的的相片和名字及生卒年月。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中軸線。2006年5月28日奠基,200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八十週年紀念日對外開放。紀念館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展出面積5000平方米。歷史紀念館科學運用聲、光、電、半景畫、場景復原、大型沙盤模型置景等藝術手段,以序廳大型雕塑《大別山雄風》開篇,通過黃麻驚雷、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區新貌、鏖兵大別、浴血孤旅六部分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一一英雄的業績一一英雄的精神”,最後以尾廳大型組合照片《將軍搖籃》結束。整個紀念館給人以大氣、凝重、莊嚴、肅穆的感覺。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錁子山上。紀念碑高27.11米,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1977年4月29日,湖北省委、省政府爲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鬥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批准修建。1979年7月23日建成,1979年11月13日落成。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資對紀念碑及周邊進行了改擴建。紀念碑廣場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佔地4000平方米。

紀念碑正面鑲嵌的漢白玉石上鐫刻着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題寫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17個鎦金大字。紀念碑前有兩尊巨型銅像,東塑武裝農民身背大刀,高舉銅鑼;西塑紅軍戰士高擎鋼槍,奮勇向前。碑身東側的漢白玉石板上鐫刻着葉劍英、董必武(1974年爲七里坪烈士碑的題字)的題詞,碑身西側的漢白玉石板上鐫刻着李先念、徐向前的題詞。李先念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徐向前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葉劍英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精神萬古長青!”下方鑲嵌着《攻佔黃安城》和《保衛黃安城》的巨幅浮雕。兩座銅像中間、紀念碑正前方爲漢白玉大理石重新琢成的花環,銅像與花環之間爲芝麻灰花崗岩製成的9步臺階達新建的一級平臺,檯面430平方米。碑背面漢白玉大理石上鐫刻《黃安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西側。198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60週年奠基,1990年11月13日對外開放,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2004年中共湖北省委組織專班對烈士館進行全面維修改造及重新布展,2007年11月13日重新對外開放。紀念館爲仿古庭院式建築,佔地面積467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紀念館以時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和突出主要烈士之中重要烈士的閃光業績,運用聲、光、電、幻影成像、模型等現代化的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從1923年黃安建立黨組織至1949年全國解放長達26年的革命鬥爭歷程中,爲了創建和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及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戰他鄉而犧牲的263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蹟,他們只是無數先烈中的典型代表。

沈澤民(1900—1933),學名德濟,筆名則人、成則人、明心、直民、風、羅美、憑虛女士,化名李明揚,桐鄉烏鎮人。沈雁冰(茅盾)之弟。父沈永錫,清末秀才,擁護變法維新,臨終勉勵兒子“以天下爲己任”。澤民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學校,與南匯張聞天同學,成知交。翌年,與沈雁冰合譯美國科學小說《兩月中之建築談》(賽爾。彭特著),連載於《學生雜誌》。1919年,參…… 沈澤民詳細信息++

蔡申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曾任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起義部隊師參謀長,紅15軍軍長、4軍10師師長、中共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校校長、第25軍軍長等職。其革命生涯雖短暫但轟轟烈烈,成爲了革命事業中永恆的豐碑。1906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 1924年春春入孫中山的建…… 蔡申熙詳細信息++

吳煥先(1907-1935) 男,漢族,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中共黨員。吳煥先1923年考入麻城乙種蠶業學校,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家鄉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他一家六口慘遭國民黨地方民團殺害。1927年11月率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後帶領部分武裝在黃麻地區和光山南部堅持武裝鬥爭,爲開闢鄂豫邊蘇區創造了條件。後任鄂豫…… 吳煥先詳細信息++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中南軍區後勤部油料部部長、湖北省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程儒珍少將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檀樹熊家咀村人,一九六二年八月參加革命工作,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參加了著名的黃安、麻城農民秋收起義。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科長、處長、部長等職。程儒珍少將在三十多年的革命鬥爭中,對黨和人民事業忠心耿耿,工作積極,生活儉樸,待人熱情誠懇…… 程儒珍詳細信息++

羅厚福(1909年—1975年)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本地赤衛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北道委第三路遊擊師連長,特務營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營政治委員,中共河南光山縣區委書記、縣委書記,鄂東北道委第三路遊擊師師長。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黃安縣區委書記,新四軍第…… 羅厚福詳細信息++

韓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男,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原-常委,福州軍區原司令員,蘭州軍區原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10月3日,韓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 韓先楚詳細信息++

鄭位三,早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黃麻起義,是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長期工作,身體受到損害,1948年起因病休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被選爲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二、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197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人物簡介鄭位三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種工業…… 鄭位三詳細信息++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王璋峯,化名汪琴聲,1891年9月1日生於陝西省渭南縣(今臨渭區)程家鄉姚李堡。1918年秋,他懷着追求新知識、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滿腔熱忱,奔赴辛亥革命發祥地——武昌,考入武昌中華大學。當時,惲代英在武昌學生界建立起以“羣策羣力,自助助人”爲宗旨的互助社,定時開會,討論社會問題,探索革命真理。王尚德被互助社的活動所…… 王尚德詳細信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劉昌義。1914年11月2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七里區馬鞍石村。少年時代因家貧,僅讀書3個月,後以學裁縫餬口。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4軍10師28團排長,12師36團連長、營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第四次反“圍剿”和黃安、蘇家埠等戰役。193…… 劉昌毅詳細信息++

聶洪國,1913年8月生,湖北紅安縣華家河鎮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紅11軍第31師和紅1軍第1師3團戰士,紅四方面軍第4軍lo師30團經理處政治指導員,第30軍90師供給部政治委員、部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至第4次反“圍剿”,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長征和西路軍…… 聶洪國詳細信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6)。原名王見安。1908年10月12日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桃花區朱家壠村一箇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曾給地主打短工,並偷偷學會寫字、背誦三字經。1924年離家到武漢,在直係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1926年冬回黃安,參加農民協會和赤衛隊。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麻起義,率先登上黃安西北城牆的雲梯。1928年在中國工…… 王建安詳細信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 。1913年12月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周家田村 一戶貧苦農民家庭。8歲時父病逝,家境愈加艱難,-爲人放牛餬口。13歲起獨自到漢口經營小生意維持生計。1927年末他由漢口回家過春節時,正逢黃安、麻城地區農民舉行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即毅然投身革命,次年2月當選爲鄉蘇維埃委員。1929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張天雲詳細信息++

王積功(1903-1975),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關鎮龔家沖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紅軍,歷任獨立團政委、旅攻擊部副部長、中南軍區後勤部留守處主任,廣州軍區後勤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 王積功詳細信息++

羅應懷北京軍區原副政治委員。羅應懷是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教導隊隊長等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至四次反“圍剿”、西征等戰役戰鬥,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指導員、科長、大隊長、團長,…… 羅應懷詳細信息++

城關鎮:紅安縣轄鎮,縣府駐地。1949年設城關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城關鎮。位於縣境中部。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9.1萬。宋大、陽福等公路在此縱橫交錯。轄環城、王家畈、園藝、金沙、胡家河、似馬山、磨盤寺、東上店、聯河、雲臺山、桂花樓、鐵山、樓子陳家、七角山、長渠、上徐家、中徐家、張家畈、周家衝19個村委會和土井、朝陽、南門、北門、西門、橋西6個居委會。鄉…… 城關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