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區石鼓書院旅遊攻略

石鼓書院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原址在衡陽石鼓山,時衡州名士李寬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爲衡州學者講學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遂與睢陽、白鹿洞、嶽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於日軍炮火。2008年當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書院格局重建了石鼓書院。

建於唐代衡州石鼓山(今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故名。唐初,刺史齊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側。憲宗元和年間,州人李寬築屋山巔,讀書其中。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匡義爲賜“石鼓書院”匾額和學田(朱熹的《石鼓書院記》:“始唐元和年間,州人李寬之所爲,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國朝石鼓志》卷一事蹟篇:“案文獻通考賜額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與朱子記國初者合”)。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請求郡守在這裏建立了正式的書院,招收生徒講學。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擔任集賢殿校理之職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這時,他將石鼓書院的故事上報給皇帝,宋仁宗閱後,便賜額“石鼓書院”。由於石鼓書院“獨享”兩度被宋朝皇帝“賜額”的殊榮,而步入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成爲當時與睢陽(又名應天府書院)、嶽麓、白鹿洞齊名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文獻通考》列爲“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之首。仁宗時一度荒廢,到南宋孝宗時,因舊址復院擴建,規模益增,迄寧末不廢。朱熹曾爲之作記。石鼓書院簡介

石鼓書院爲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石鼓區,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

石鼓書院立有高約兩米石鼓。晉時庚仲初《觀石鼓書》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則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歷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

名城衡陽人文薈萃,石鼓文脈綿延千年。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石鼓書院大觀樓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爲壯觀。

地址:湖南衡陽市石鼓區青草橋旁

等級:AAAA

電話:0734-8347663

官方網站:http://www.hysgsy.com

開放時間:

8:00-18:00(5月-10月);8:00-17:30(11月-次年4月)。

門票:

成人票20元,兒童票10元

李寬(生卒不詳) 又名寬中,字裕卿,“本唐處士,元和時由鞏昌(今甘肅隴西)來衡”(《李氏七修族譜》)。唐朝文人。李寬(Li Kuan)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無意仕途。裴垍欲薦其入朝,遭拒。爲避免朝廷延攬,遂決意遠走他鄉,步李泌後塵奔南嶽而來,正值韓愈途經衡陽、遊覽石鼓山、吟下千古絕唱《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不久,受韓詩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賞遊,見…… 李寬詳細信息++

李士真,北宋初衡州人。至道三年(997)援李寬故事請於郡守,以其私財在李寬讀書故址構建屋宇,以居衡之學者。此舉以石鼓書院正式創建載入史冊,李士真亦以鄉賢入祀,流芳千古。是爲石鼓七賢之一。…… 李士真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