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冠山風景區旅遊攻略

冠山風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冠山風景區,爲國家AAA級景區,位於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她東鄰大海,與連雲港花果山相望,西枕沭水碧流,爲蒼馬山羣峯之一,主峯海拔288.2米。西鄰馬山,北依演武山,兩峯對峙,呈馬鞍狀。因主峯北側有一巨石形成的奇峯,海拔299.5米,若鳳凰之冠而得名。人們清晨立於蒼馬之巔望大海旭日東昇,紅霞滿天,冠山被蒙罩在金光萬道的神祕之中,猶如太陽般燦爛,故又曰太山。據東盤觀音禪寺廟碑載,清雍正皇帝甲辰年巡遊此山,並建有太山行宮,現僅存遺址。冠山仙人洞即是最好的例證。冠山以其優美靜雅的環境吸引了道教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傳人尹喜和徐則、張良、徐庶等歷代數位高人在此-成仙而名聞天下。

冠山仙人洞景區,是臨沭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冠山仙境”與區內沂州八景之冠的“蒼山疊翠”不僅自然風光秀美,且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相互間構成了魯東南絕妙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她東鄰大海與花果山相望,西枕蒼山沭水,北依演武山,山頂北側有一巨石隆起形成的奇峯,主峯海拔299.5米,狀若鳳凰之冠而得名冠山。一六六八年莒郯大震之前,相傳人們清晨立於蒼馬之巔望大海旭日東昇,紅霞滿天,靜處於汪洋中的冠山被籠罩在金光萬道的神祕之中,猶如太陽般燦爛,故日冠山爲太山。據東盤觀音禪寺碑載大清雍正皇帝甲辰年巡遊此山,建有太山行宮,現僅存遺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冠山以其優美靜雅的自然環境引來了道教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傳人尹喜及徐則、張良、徐庶等歷代數位高人在此-成仙而名聞天下。

仙人洞,又稱神仙洞。位於冠山主峯北側,有石洞兩穴,分上下垂直序列。面對大海。世傳漢代大軍事家張良及三國時期名將徐庶先後在此-成仙而名爲仙人洞。上下兩洞相距約數米。洞內留有古老遺蹟,《臨沂縣誌》稱它“容積不逾方丈,而中有天然之石榻石椅,滑而光澤,若人常坐臥者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時期,人民領袖-同志來山東視察指導工作時,就曾住冠山腳下的東盤村,五月的一天,少奇同志繞有興趣地登上了冠山,當他被眼前幽美的自然風光而深深感動之餘,欣然揮筆在仙人洞口寫下了“冠山仙境,福地洞天”八個秀美的墨寶。同時,他還詼諧地笑着說:“大家齊心努力,等我們的事業成功了,我也來做神仙”。星轉鬥移,人民領袖的音容笑貌仍與冠山仙境同春共青,傳爲佳話。

長春觀,位於冠山與演武山之間的朝陽懷抱處,面積近百畝,東西北三面皆爲山崖,林深澗藍,祥雲遼繞。隋唐義軍將領羅成曾在此操練兵馬,至今尚存演武臺、點將臺及山頂部的寨牆遺蹟。相傳羅將軍在長春觀的基礎上重修廟宇後,改稱

“演武廟”。宋元時期著名道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曾在觀中傳道誦經,並自諭長春子。觀內有“三清閣”、千佛塔、講經臺等。《續修臨沂縣誌》記載:“三清閣有銀杏二株。”其中,一株在長春觀院內,至今保護完好。樹齡2100餘年,高24米,主幹約7米,最大圍粗7.7米,須5人合摟。枝繁葉茂,遮陰200多平米。大晉八年,即公元227年碑記樹爲徐則栽植,是目前臨沂市樹齡最長的銀杏樹。另一株在觀前牆外約20米處,古碑記載,此樹爲“尹喜所植”。距今已有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該樹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戰亂。時隔十年後又在根部抽出一枝新芽。即觀前銀杏樹,高達21米,胸徑達1米,且挺拔茂盛。活靈活現地印證了道家“萬事萬物,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宇宙觀。當今畫壇泰斗張文俊先生面對蒼桑古樹,深情而感慨地說:“這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應當備加保護和珍惜”。

觀音禪寺,又名沂陽觀音院。座落於魯東南臨沭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冠山之陽的東盤鳳凰臺蓮花灣畔,始建於隋唐,是名聞遐爾的千古名剎。主要供奉佛祖、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等,當地百姓傳說,到該院燒香特別靈驗,能達到有求必應、心想事成的結果。寺院碑載早在宋元之前,觀音禪寺就是聲望甚高的佛教聖地,香火極盛,信徒如雲。僅大元至正已未年至大清光緒十九年的六百年間,官府與民間先後五次重修此院,足見該寺院地位之要。2003年始,當地知名人士李培梅先生爲搶救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和弘揚佛學,跑遍大江南北,向多位佛學家求教,並舉多年自辦石材公司積蓄,傾其所囊,投資400多萬元,在原址修復了佔地120多畝的玉聖園(暫名)觀音禪寺。李培梅先生坦言“不圖家產萬貫裕後,但求佛光普照衆生”。毅然將寺院義捐給佛協,以表信徒虔誠崇尚佛法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