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社旗山陝會館旅遊攻略

社旗山陝會館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旗山陝會館,國家3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城中心,爲清代山西、陝西在賒旗店的商賈集資興建,作爲他們同鄉-的場所,故名山陝同鄉會館。會館“春秋樓”內泥塑關羽坐像,並豢養有監、官、僧道,會館亦稱“山陝廟”。道光年間曾改稱“鼎元社”,1923年複稱“山陝會館”。

會館座北向南,佔地面積約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白石板鋪砌,現存殿、堂、樓、閣及各種建築130餘間。主體建築由琉璃大照壁、懸鑑樓、大拜殿、春秋樓四部分組成,自南向北呈現中軸線式分佈。前爲琉璃照壁、鐵旗杆、東西轅門和東西馬廄;其後爲懸鑑樓、鐘鼓樓、東西廊房;再後爲大拜殿、藥王殿、馬王殿;最後爲春秋樓。佈局嚴整,莊嚴肅穆。除後部“春秋樓”被毀外,其餘保存尚好,是河南省古建築中一箇比較完整的建築羣,也是南陽市面積較大、保存較爲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會館的前部是巨大而又華麗的“二龍戲蛛”浮雕照壁,高20米,寬13米,仿北京“九龍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磚砌成,透花雕龍,圖案精巧,構圖藝術,金碧輝煌。懸鑑樓,又名“八卦樓”,爲會館之戲樓。樓高30米,面闊17米,進深20米。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重檐歇山式建築,上下三層,翬飛斗拱,層層疊立;環樓上下,均有木、石雕刻;戧脊上飾以人物走獸,雕工精細,玲瓏奇觀。樓兩側有鍾、鼓二樓作陪襯。鍾、鼓二樓皆用十六根木柱支撐;東樓懸大鐘,西樓懸大鼓。鍾、鼓樓兩側,有東西轅門和馬廄。大拜殿爲會館的中心,樓高34米,面闊23米,進深45米。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大殿建在高臺之上,爲重檐廡殿式建築。後殿原有“暖閣”,內有關羽牌位。前殿爲宴會廳,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檐下木刻“西遊記”、“封神榜”等圖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殿前兩側,各有大石雕,高五餘尺,採用淺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漁樵耕讀”,山水亭臺、人物、鳥獸,雕琢精細,佈局嚴謹;左壁石刻“十八學士朝瀛洲”,雕造工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殿下所築高臺,約四餘米,磚、石包砌,周圍以石欄,中立一石雕牌坊,精雕細鏤“金龍纏玉柱”、“文武獅子”、“八愛圖”;牌坊下爲“九龍口”,斜鋪雲龍石雕;牌坊兩旁立門樓,築臺階各十三級。大殿左右築以陪殿,東爲藥王殿,西爲馬王殿;陪殿之前,均建有東、西廊房各十三間,把大拜殿烘托得更加雄偉、肅穆、壯觀。會館的建築結構和雕刻藝術,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獨特風格,被譽爲我國的古建明珠,是河南省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羣,成爲著名的遊覽勝地,1988年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旗山陝會館建築於中國古建築藝術臻於完美的最後一箇熱潮期,加之寓居賒店的山、陝二省商賈“蓋壓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財力對會館建築傾力投入,從而使社旗山陝會館建築之時得以“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其用材之優,延聘工匠之多,爲斯時斯地建築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匯聚於此,各展“絕活”,使社旗山陝會館的建築裝飾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峯狀態。同時,賒店地處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交衝要地,其建築工藝兼收南北建築文化之長,融北方古建築雄渾壯觀之氣勢和南方古建築嚴謹柔美之風格於一體,成爲一處風標獨樹的古建築典範之作。總結起來,社旗山陝會館的建築裝飾藝術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築乃至除皇宮外的民間古建築中有十方面的獨特之處,可稱爲“十之最”。

門票

門票26人民幣

景點位置

社旗縣賒店鎮永慶街9號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