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平遙城隍廟旅遊攻略

平遙城隍廟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位於平遙城內城隍廟街中段,整個廟羣坐北朝南,總佔地7302平方米,前後共四進院落。它是一所規制齊全,宗教、歷史文化、內涵豐厚的道教廟觀,除正殿和寢宮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竈君廟、財神廟四大部分組成。佈局規整、層次分明、氣勢宏偉、風格別緻。

臨街廟門之外,是寺廟標誌性建築--高大的木結構牌樓,爲四柱三門十一踩斗拱規制的歇山頂建築。牌匾額書"城隍廟"三字,系當地著名書法家趙望進先生之筆。背面楷書"威靈百里"四大金字,配有青石獅和拴馬柱,柱上題"善遊此地心不慚,惡過吾門膽自寒",直接道出了城隍廟宗教文化的主題。

山門廊下正牆書"善惡報應"四個碩大楷書,增加了森嚴肅穆的氣氛。山門兩側下塑有相對而立的神馬兩匹,精神抖擻,有馬童挽牽,傳說爲城隍爺出巡城廓時的坐騎。而在山門廊下東西兩牆繪有守門神"神荼、鬱壘"的巨大畫像,堅甲利刃,相當威風。在城隍廟的第二進院落兩棵三百多歲的老槐立於院心。古樸蒼天,枝繁葉茂。

前院正面是戲樓背面,但由於戲樓爲迴廊式重檐歇山頂結構,戲樓背牆兩側各開六角窗一箇,中間爲懸山式街門樓,門樓往裏可經戲樓下的甬道通達正院。再同左右鐘鼓樓下的兩便門相匹配,形成了一道"儀門",同縣衙之儀門相對應。其建築設計匠心別具,建築藝術古樸典雅,使遊人回味無窮。

由於古時沒有鐘錶等計時工具,所以戲臺兩側的鐘鼓樓則應證了這道教晨鐘暮鼓習俗,同佛教是一致的。早上敲鐘、傍晚擊鼓,同時也打破僧尼、道人孤單寂莫的生活。鐘樓背面門匾"異姓同樂",其含義是針對"竈君廟"而言的,百姓每家每戶都供奉竈王爺,雖姓氏千差萬別,但祈求竈神保佑的心理是一樣的。因此講異姓同樂。而又有人對這四個字做瞭如下解釋,中國有百家姓,無論您姓何名誰,有機會坐在一張桌子上,喫飯聊侃談天說地同樣很開心很快樂,豈不是"異姓同樂"?

在鼓樓背面門匾書"錢同人性",則是針對財神廟而言。無論以前的銅幣還是現在的紙幣,都有兩個面,當然錢也是有兩面性的,有人用錢修橋鋪路流芳百世,而又有些人用錢胡作非爲,遺臭萬年,因而"錢通人性"四字一語點破了錢對人類巨大的吸引力。

而在城隍廟大戲樓背面書"敢入"二字,爲清代我國著名書法家傅山老先生親跡,入字寫得頗有風采,形似"刀"字,入字頭上一把刀,可謂對所有人提出了嚴厲質問"敢入"嗎?可謂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自不驚,善者坦然而入,惡者忐忑不安,猶豫不定"我敢入嗎?"相信各位爲正義之士,一同進入。

通過戲樓的甬道出來之時現所觀之城隍廟獨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中軸線建城隍獻殿,大殿及後院城隍神的二堂寢宮,同獻殿並行東建竈君廟、西建財神廟。三廟左右毗連,貫通一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謂達到了建築藝術的最高境界。而如此規制完整,規模宏偉壯觀,諸神同受香火的城隍廟迄今全國罕見,僅此一處。

三廟合一是偶然形成還是另有評論呢?具專家分析這種結構配置完全合乎明清兩代人們的一種心理活動和生活規律。當時雖然經濟發達,國家強盛,但在戰亂頻頻的環境之下,百姓多麼希望社會安寧,居家和睦,而他們只能把心中所想所願寄託於神靈保佑,便產生了諸多備受依賴的神祗。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身體即革命本錢,所以先解決喫喝溫飽,而後求得安居樂業,健康平安,最後找出自己的奮鬥目標,朝更新的生活挑戰,因此我們先去參觀竈王廟,之後求城隍保平安,最後落腳財神廟,很顯然有一定的邏輯規律性。

位於鐘樓北側的耳房供奉着知名度相當高的鬼王鍾馗,鍾馗原本爲終南山一秀才,在唐德宗年間進京趕考,不幸是趕考路途中被一小鬼破相變成了醜陋不堪的面貌,而當時鍾馗大膽發揮一氣呵成,中了頭名狀元。但唐德宗以貌取人把鍾馗逐出金殿,一時想不開撞柱身亡。後來有一天晚上德宗夢見一箇相貌及其醜陋的人長相酷似鍾馗揮刀舞劍和小鬼搏鬥,醒後德宗命人把夢中鍾馗打鬼形象繪於紙上懸於牆壁用來避邪驅鬼,鍾馗到了陰間後被玉帝封爲"驅魔帝君"。

提起《鍾馗姐妹》的故事可謂流傳盛廣,待鍾馗死去之後其好友杜平把他好生安葬,爲表感激託夢於妹嫁給杜平。一般在山西一帶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之時都會把鍾馗斬鬼的畫像貼於各戶大門東南角,以表吉利。

在衙署中上至中央下至州府均設其職司機構六部房吏、戶、禮、兵、刑、工,當然城隍廟中也設一職司機構六曹府。進入第一殿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尊無常形象,手拿勾魂鐵鏈索取人的魂魄,真叫凶神惡煞。磚臺上的一系列刑法更爲慘不忍睹,令人不寒而慄。

竈君廟主要奉祀竈王爺,竈王神是我國神祗中流傳甚廣,倍受人們尊敬和依賴的最多的神祗之一。不過很少有人供竈王奶奶的,通常只有竈王爺一人守關。其實竈君最初爲女性,道家莊子曾這樣描述竈王爺的形象"其形如美女,着赤衣,且有髮髻"。到漢代以後才成爲男性化的樣子。關於竈王的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流傳甚多。相傳竈王爺原爲天宮中玉帝神廚,取名宋無忌。竈王奶是百花仙子中一位丁香仙子,取名郭丁香。有一天於天庭賭對對聯,丁香仙子首出上聯"水、冷、酒,一點兩點0",宋無忌苦心冥想三天三夜未能接出下聯,他覺得自己敗於一箇女流之輩,深感失臉面,便撞南牆而死,轉世到人間當了一名了不起的廚師。當玉帝得知丁香闖禍觸犯了天條,便把她貶下界來且十分巧妙地安排其與宋無忌結合。

殊不知郭丁香的烹飪技藝相當高,倆人開的那家小飯館生意越做越火,不出一箇年頭已成響噹噹的有錢人。開個玩笑說"男人有錢就變壞",這只是比較偏面的說法,恰恰宋無忌有了錢之後還納了一妾和郭丁香分竈喫飯,誰不知此女子只是看中了宋無忌口袋裏的錢,哄誘之下錢一揮而光便逃之夭夭,從此宋無忌淪落爲一街頭乞丐,此時的他十分懊悔當初的所做所爲,思念前妻之情油然而生。有一天乞討之日正好碰到了前妻風風火火的大飯館,倆人相對無語,但彼此心知肚明,郭丁香予其滿滿一碗飯,飯後宋無忌深感愧疚無臉再面對郭丁香,便一頭栽進了竈膛,把臉塗成了黑色。講到這裏大家也許會留意到院中鑄鐵香爐上題"竈君廟"三個字。而根據此傳說,竈王爺的確當過黑臉神廚,後來隨着中國火藥的發明,道人用頭煉丹企圖長生不老等一系列有關火的歷史,才漸漸演化爲"竈"字,它體現着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程度正在不斷提高。

相傳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之時竈王爺上天庭向玉帝彙報工作,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奉上麻糖祭奉竈神。首先以粘糊竈君之嘴,免得他亂說亂道,其二則因麻糖很甜,使得竈神喫飽喝足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除夕之夜各戶人家還燃放鞭炮,爲的是把竈王爺從天宮接下來同百姓一起迎接新年的來臨。通過這些活動無不表現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憧憬。

城隍廟的獻殿,故名思義供香客上香、叩拜許願、進獻物品的大殿。從建築角度講,獻殿所使用的是古建屋頂等級第二的歇山頂,還使用了抱廈的樣式,給人視覺美。我們通過其柱鼓石能推知建築年代。宋元以前柱基不得露於地面,元未明初逐漸高出一酬,尤其到了清代,柱礎以上有柱鼓石,不僅起堅固作用,其裝飾成分大大超過原本的用途,加上鼓石上的雕刻也日益豐富多彩。(南方水土較溫,爲防柱腐蝕鼓石離地面很高,北方地區則無須擔憂這一點,更多的是美觀效果)。鼓石上所雕葡萄,寓意多子多福,鹿與仙鶴松樹,取諧音六合通順,這一系列吉祥飾物,無不體現出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

但建築的穩固除了紮實的根基外,掛落也起了一臂之力,大家請抬頭,兩柱頭之間的木雕稱爲掛落,而柱頭兩端的木雕爲雀替。掛落和雀替都起到三角架的固定作用。此掛落的主題是二龍戲珠。珠子在民間視作吉祥珠,在宮中象徵皇權,且兩龍一條代表天帝,一條龍代表皇帝,寓意皇帝的權利是神賜予的,因此二龍戲珠象徵皇權至上,至高無上之意。

站於獻殿兩旁,擺放的是民間活動城隍出巡所用的執司,更爲整座廟宇增添了威嚴莊重的氣氛,而殿樑上有五對木勾,均爲掛匾之用,曾掛滿了百姓還願之匾,但文革期間被毀或盜賣一空。額枋上描繪二十四孝圖,在此不做詳細解說,諸如臥冰求鯉等。東西山牆描繪有關仁義禮信及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配的詩有杜牧的《遣懷》、呂洞賓的《文契理》、李白《山中問答》、蘇軾的《東欄梨花》等等。

擁有平安,纔會擁有一切,平安是各種生活的最基本保障,請大家都爲他敬柱香,爲全家祈回平安,相信在您的真誠求拜下,城隍一定會滿足大家的種種需求。

城隍正襟危坐,面目嚴肅,紅臉判官與勾魂小鬼肅立身旁,隨時聽後差遣,賞善與罰惡判官一語點破本廟一直以來貫穿的主線"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

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對城隍最初來歷說法不盡相同,宋以後,許多地方形成了以奉祀過世英雄,或有功於地方民衆的名臣爲城隍,例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楊椒山、上海城隍先後出現過漢代大將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愛國將領陳化成、會稽城隍龐玉,南寧桂林城隍爲蘇緘。

古人認爲:"有水環護的城池爲城,無水環護的城池爲隍"、"水則城也,庸則隍也"。古人認爲,凡於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城池與人生活密切相關,當然也應有個城神來護佑百姓,於是產生了城隍,其構成了雙重防禦體系,即早期的溝渠神,《禮記·封禪書》中記有天子大臘八的說法,早在周代就已成典制,八蜡分別是先嗇、司嗇、農、郵表輟、貓虎、火、水庸、昆蟲,水庸即早期的城隍。

五代十國時期,唐末藩鎮割據形成各霸一方的混戰局面,使人們對城隍的崇拜有所升級,明代以後朱元璋對城隍封官進爵,京都爲承天鑑國同民升福明靈王,府爲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州爲鑑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縣爲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佰,官值四品,高出七品知縣。如果縣令遇棘手之案還來後廟上香叩拜,希望城隍給其指點迷津。

兩山牆壁畫初繪於明代,重描於清,文革期間被塗厚厚一層白灰。這幅壁畫則是洗掉白灰後的原跡,沒有再重新描,從此反映明清兩代平遙生產的顏料相當不錯,所採用從天然礦物質年提煉出的石色,加訥和桐油與魚鰾膠已深深滲入牆體,不易褪色。整幅畫屬工筆淡彩,場景宏觀氣勢磅礴,小鬼執嗚鑼清道旗走於最前方,四個冤魂跪於路的石頭後,雖個個衣衫襤褸,但近前細細觀察,方可看出四冤魂面目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就好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樣,他們十分希冀神靈爲自己伸冤做主,使其及早投胎轉世。

其實當時繪畫師把自己爲民抱不平,對世態的憤滿、對-的嘲諷通過壁畫的形式宣泄而出,百姓的心聲您彷彿已經聽到了。而城隍無論白天黑夜出巡之時,會不時派兩小鬼捉蝙蝠,二鬼一唱一合傾訴世人。分別爲城隍出巡是放福於民。

城隍身着黃袍,坐着八抬大轎,腳踩兩頭獅子浩浩蕩蕩向前走去。他每年出巡三次,春季清明節、秋七月十五、冬十月初一、時令鬼節。清明出巡意爲放鬼,秋季訪鬼,冬季把遺留於人間的孤魂野鬼通通收至城隍廟。通過他坐的八抬大轎得知確實高出人間縣令,有權管轄七品知縣。

據專家考證,此畫採取明代一著名繪畫師吳偉的竹葉描法,看來線條流暢,剛柔相濟,令人視覺舒服,毫無生硬呆板之感。

當時還巧妙利用北牆描繪了《東周列國志》八個故事,有伍子胥微服過昭關、周幽王烽頭戲諸侯、介子推守志焚綿山、晏仲平二桃殺三七等。

大殿後牆繪"城隍暗訪圖",好惡事盡收其眼底,這也是平常所曰"舉頭三尺有神明。"

清咸豐九年(1859年)廟會失火後,由這位博學之士冀先聘總理其事,辛苦經營五年之久,竣工後由於積勞成疾先逝,衆人爲其塑像立祠,供於城隍廟中。

通過二街門,進入城隍的內宅。內宅由二常、寢宮、東西廂房組成。細心的你會發現這道門與主殿後牆之門稍錯開一寸,根據當地老者講門對門、口對口難免發生口角,不太吉利,因此要錯開一些,並且錯開門防止了財氣的流出、邪氣的侵入。

古時新官上任前一天,須從平遙六城門之上東門(俗稱喜門)進入城內,然後去文廟拜祭孔夫子,晚上在城隍內宅的東廂房安歇,首先向城隍擔保自己爲官清廉,公正執法;其次祈求神靈保佑任職期間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第三他還是借神的威信治理百姓。

西廂房是陪同道士所住,現展示古城三大特產之一推光漆器及本廟開過光負有靈氣的護身法物,想仔細瞭解平遙歷史文化內涵的不妨買書或帶套光盤。

城隍寢宮屬上樓下窯式結構,若再連結兩廂房,便構成了平遙民居的兩大建築,一爲大家閨秀、小家碧玉者住的閨閣,只有輩份最長的方可住窯洞;二爲中國北方漢民族地區最具代表的四合院形式,且屋頂均屬單坡,因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十年九旱難得下一場雨,雨水被認爲財運,"肥水怎能流到外人田?"爲當地一種獨特的構造方式。

窯洞分靠崖式、下沉式、獨立式三種,山西窯洞均爲獨立式,也就是平地上用磚砌,這種窯洞防火防潮抵禦風沙,而且抗地震,並有其一箇特殊功能冬暖夏涼,這樣磚就形成了天然空調,人住在裏頭相當安逸舒適。尤其在山西一帶才能多見窯。因此他成爲了財富的象徵,只有有錢人才能修得起磚窯,山西人走西口闖關東。賺了大錢後,一箇傳統的觀念即買房蓋屋光宗耀祖。城隍住進了窯洞很顯然倍受殊榮,因其在此搞接待審祕案,少不了說情行賄者,所以城隍兩旁的判官起輔助,又少不了督察的成分。

東西山牆依然有明代壁畫,通過畫一旁的題詞可知其繪製時間及內容。"大清乾隆歲次四十三年重造,四十坊裏男婦善惡生死薄",乾隆四十三年是公元1778年,而坊裏即裏甲制度是西周時期出現的區域劃分制,坊表鎮,裏表城牆以外的鄉村。平遙清代有十個鎮、三十個村子。整個壁畫存放了平遙人從生至死一生的善惡功過,其立體感十分強烈,當屬國內精品。

上樓後可看到城隍與其原配夫人坐於當中,此時的他微微笑着,手執一把摺扇,全然一副悠閒自得之樣,使人稍有親切之感。說起城隍納了一妾純屬偶然:相傳他去介休與介休城隍對弈,但雙方棋藝都很高,在難分勝負之餘,雙方商量一賭輸嬴,且把各自貼身侍女立爲賭注,事後平遙城隍首佔上風,但其再三謝絕小妾的饋贈,眼看介休城隍青轉陰的臉色才盛情難卻帶回平遙。爲表對介休城隍尊重,把其供於東耳房。每值農曆五月二十七廟會之時,介休孃家人還要爲其梳洗打扮,這種習俗直至文革以前一直盛行。不過現在廟會時分,介休人都會爲其上香叩拜。

站在寢宮樓上可以一飽眼福正殿屋頂的琉璃飾品。琉璃始於西漢,隋唐時期成爲一種奢侈的陪葬品,琉璃藝術是我國陶瓷史上傑出的藝術成就之一,它也是古代燒製工藝的一枝奇葩,雖河南洛陽盛產唐三彩黃、綠、藍,但明清時期平遙琉璃也絕不比其遜色多少。您看整個屋頂除黃色、綠色瓦片外,均屬孔雀藍,而孔雀藍的燒製工藝現已失傳,本廟能大面積保存下孔雀藍琉璃瓦可謂難得。

正脊當中構件在建築學稱脊剎。脊剎頂端的葫蘆是道教之物,可以承載一切大災大難,馱葫蘆的是兩頭獅子,整個廟羣當中還有大象馱葫蘆的琉璃飾品,獅象在佛教中分別是文殊和普賢菩薩的坐騎,道教則把其視爲妻和吉祥太平的象徵,但通常是獅東象西,體現出封建禮教東尊西卑的禮序,也由此證明封建王朝下權威遠遠高出和平。歷史上有龍生九子無一像龍的說法,正脊兩端酷似龍形的爲龍之長子鴟吻,龍能吐水因此鴟吻在此起滅火功用,又因工匠在其口中鑄一鐵絲直通地底,在當時起避雷的作用。最有意思也是最有價值的當數脊剎與吻之間的"仙人走獸",其首先起逢凶化吉的作用;再者瓦片高高在上經受着風雨雪霜的侵襲,時間一長爲防止瓦片滑落,所以釘一鐵釘牢固起來,但釘子遇水會生鏽,可見仙人走獸還起到了防漏防鏽的作用;第三是最爲重要的一點,可以象徵建築級別,級別越高走獸個數越多,但最多不能超越十一箇,並且走獸只講求單數。因此本大殿屋頂是五星級品,城隍爲四品可擁有五個走獸,三品七個,兩品九個,一品十一箇,皇宮爲十三個。走獸減後不減前,各地均取奇數飾於屋頂正脊或垂脊。在幅原遼闊、歷史悠久的大中國,施用琉璃如此豪華講究的城隍廟僅平遙一處,這些琉璃飾品在陽光照耀下,更顯示其獨特的風韻,成爲中國琉璃裝飾中的魂寶。

財神殿供有各大中小城市人們最爲信仰的三位財神。正中爲求官、求學者所拜的《封神演義》中被妲姬挖心的忠臣比干。比干被姜太公封爲文曲星,掌管智慧,而人類必須用智慧的武器打開屬於自己的理財求財之門,因此民間視比干爲文財神。文財神之東,同樣是《封神榜》中人物趙公明,騎一黑虎,按原始天尊的旨意封其爲"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掌管天下萬民之財,尊爲正財神,爲了彌補把他供於偏面的不足,您看匠師巧妙地把其塑造成腰長腿短的形象,俗語有"腰長腿短是貴人"的說法,拜過他的人會時時遇貴人,處處行好運。

提起關公可謂名揚四海婦孺皆知,關公名羽字雲長,山西運城解州人氏,是三國時期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將,對劉備講忠、曹操講義,因此倍受古往今來的商人崇敬,商人取其忠、義之精神,都以誠信爲本,打出旗號,爭取更多的買主,並自己嚴格遵循“忠”、“義”當先的原則活動於生意圈子裏。

塑像上端的神龕雕刻精湛,寓意深遠,處處體現着喜慶吉祥。神龕內黃花梨木刻,中間一壽字,壽兩邊有數只蝙蝠,取"蝠"諧音"福",喻爲百福捧壽,幻福失降之義。第一層雕刻有桃榴佛手,意爲多子、多福、多壽,所謂天賜"三多",接下來刻有琴、棋、書、畫,代表一種高雅的知識享受,最後一層則雕刻着草龍圖案和向日葵,標誌着我們是龍的傳人,有着龍的智慧和天天向上的信心。

神龕底端四個蓮花垂柱也別有一番趣味。蓮花取其"連生貴子"之義,且層層疊疊相刻一起,告訴後人只要大家努力奮鬥,認真取財,相信財源會連綿不斷,滾滾而來。

殿門後東西兩牆窯壁上繪有"八蠻進寶圖",爲同治七年(1868)作品。圖中人物栩栩如生,身着我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古代服裝,趕獅騎象,攜帶各種珍寶面南而行,顯然是寓意向皇帝進貢寶物,表現出"大清一統天下"的時代特徵,也構築出各-的氣氛。

真武樓位於財神殿上層,供奉着道家的四方神之一玄武大帝,其原名玄武,爲避宋代祖先趙玄朗之諱改爲真武。玄武是我國道教"四象"神祗之一,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次於"三清"和"四御"。道教"四象"神各由七位星宿構成,故又統稱"二十八宿",玄武由"鬥、中、女、虛、危、室、壁"七位星宿組成,此說法又源於古人時星宿的崇拜,喻其形狀爲龜或蛇盤龜。古代神活中玄武爲北方太陰之神,鎮北方,主風雨。

在道教對玄武的崇祀中,人們又將其人格化,附會爲元始天尊化身,投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腹中,傳說從其左腋出生,十五歲時放棄王位繼承權,立志學道,入武當山-得道昇天,被玉帝封爲玄武,鎮守北方。對玄武之崇祀,明清代更是隆重有加,前所未有。明代洪武初年,玄武即被列爲國祀之典,歷代受人頂禮膜拜,牆上壁畫即玄武出生修行圖。

玄武身旁爲侍從周公桃花女,兩側是水火將軍,周圍是其四大元帥。第一位即三眼靈耀馬華光,俗稱馬王爺,民間奉其爲火神,相傳他是火之精靈;第二位是玄坊真君趙公明元帥;第三位是宋代抗金英雄岳飛;第四位是青面赤發手執玉環的溫瓊元帥,傳說他專司捉妖除怪,護佑百姓。

財神廟的戲臺雕刻精湛,建築考究,雖不及別的戲臺高大雄偉、耀眼輝煌,卻也莊重古樸、精巧玲瓏。戲樓前加歇山抱廈,施五踩米字形斗拱,斗拱邊緣雕有龍、鳳,百象頭形,躍躍欲動。橫楹下對稱地雕有二龍戲珠,二龍口中各銜龍珠一粒,怒目圓睜好像鬥法一樣,尤其中屋頂中心所採用的天花爲級別最高的藻井裝飾,因藻爲水中生物,在此幻想能起到滅火的作用,而平遙財神廟戲臺更爲獨特地成了八卦藻井式,俗稱"八卦轉頂"。藻井爲階梯式窟窿構造,這樣可以很好地收攏聲音,起到聚音作用;戲臺地底下埋了五口大甕,可以產生共鳴,使戲子聲音更爲宏亮圓潤,產生了極好的音響效果。八卦是道教的典型標誌,藻井中八卦圖外圈爲文王八卦,爲周文王姬昌所創立;內圈給有由伏羲氏創立的西河八卦圖;中心圖案也沒有通常八卦圖中的"太極兩儀",而是古老的"河圖洛書",這種裝飾別處根本沒有,它體現了平遙古代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厚性和久遠性。

左右兩側各有五間看樓,供達官貴人、富商豪紳看戲。其西看樓寬、東看樓窄的緣故爲看戲都講究看出場戲,演員從東上場因此人們都擠在西邊看,所以西樓比東看樓人更多的多。

土地祠供奉平遙裏坊四十位土地,各護一方成爲鄉村段落的保護神,服飾各異、姿態萬千,土地是流行於全國各地的俗神之一,許多少數民族也信奉土地爺,而我國漢民族數千年來一直以農業爲主,土地成爲最重要的生存條件,俗語"萬物土中生",土地被人類視作"衣食父母",喫穿全靠他恩賜,早在古代宗教組織產生前,人們在祭祀天地山川的宗教活動中,就把土地列入其中了。土地最初是掌管山川效社的社神,社稷禮於土。平遙地方千百年來一直屬土葬習俗,民間葬禮中,人死後對土地神"報廟",把院內土地龕用紅紙糊上,葬後除去,並在破七挖墓,掃墓前都要先祭土地,俗稱"祭后土"。每逢農曆五月二十七廟會之時,平遙各村人都要給自己坊裏的土地上香叩頭,表示對大地母親的親情。

同土地祠毗連一小殿供轉生婆婆,也就是送子娘娘。道教傳說一生行善之人,死後轉生來世仍可爲人,但轉生前先變爲嬰兒狀,由轉生婆婆派送生哥哥與送生妹妹一家家送去,然而嬰兒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便會變出其猙獰面孔,將嬰兒嚇到人間,所以每個嬰兒降生時都是"呱呱墜地"的。

地址:晉中市平遙縣東側城隍廟街51號

類型:古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354-5685214

開放時間:

旺季:8:00-18:30;淡季:8:00-17:30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包含在平遙古城門票內

古陶鎮: 古陶鎮:平遙縣政府所在地。位於太原盆地南端,東連祁縣、北接文水,西鄰汾陽,西南與介休接壤, 平遙古城南靠沁源,東南與沁縣、武鄉毗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就位於我鎮中部,是平遙縣最具活力的經濟強鎮之一,南與嶽壁鄉、段村鎮交界,西與中都鄉爲鄰,北與南政鄉相連,東與嶽壁鄉、洪善鎮接壤,古陶鎮政府駐西城村,管轄東城、西城、南城、…… 古陶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