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縣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攻略

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位於肥西縣農興鎮南,距離市區約20公里,有“森林大道”相通,自清代開始便有“廬陽第一名山”之稱

紫蓬山位於肥西縣紫蓬鎮南,距離合肥市區約18公里,1992年7月被林業部批准爲國家森林公園。1紫蓬山地圖

998年9月被安徽省0命名爲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爲AA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爲AAAA級風景名勝區。全區森林面積3500公頃,各種植物470種,棲息鳥類120多種,僅鷺鳥就有3萬隻。

紫蓬山層巒疊嶂,連綿不絕,山環水繞,森林茂密,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尤以怪石、奇樹、碧水、珍禽爲四大特色,構成了廬陽一幅得天獨厚的立體風景畫卷。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太平名將袁宏謨投身西廬取法號通元,建殿房124間。山上有聞名遐邇的始建於三國時代的西廬寺、宋朝的白雲寺,五百羅漢雕塑、周瑜讀書處、洗硯池、文昌閣、李典墓、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故居等衆多名勝古蹟。

紫蓬山北靠合肥,交通便捷。驅車出城,不過20餘公里,可直達山頂,再行8公里,便可駛進圓通山腹地。

全國聞名的徽商職業學院,安徽文達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安徽外國語職業學院即坐落於紫蓬山腳下。

-名稱來源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于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紫蓬山

陵,因之而得名。

據民間傳說,“紫蓬山”之名是取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萊仙島的首字而得名的,寓其“迎紫氣,赴蓬萊”之意。紫蓬山的山門上有一副楹聯,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爲:蓬山西去大衆十方仰福像。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紫蓬”二字賦予了山名濃厚的佛家色彩。

-發展規劃

紫蓬山風景名勝區正以“淮軍故里、福地名山、健身王國、生態家園”爲發展定位,本着“以人爲本,規紫蓬山石路

劃爲綱,生態爲基,旅遊爲業,人文爲魂,體育爲媒”的思路,堅持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旅遊開發與人文資源挖掘並重,把紫蓬山建設成爲城市近郊生態旅遊、體育運動爲主要內容的休閒度假區,逐步建設成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AAA-旅遊區。

紫蓬山風景名勝區以淮軍故里劉老圩、張老圩、唐老圩、周老圩等圩羣堡享譽四方,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日益凸顯,影響輻射全國。

紫蓬山風景名勝區擁有紫蓬山、圓通山、周公山、大潛山等大小山峯百餘座。紫蓬山巔西廬寺爲皖中名剎,佛事鼎盛;大潛山爲合肥地區最高峯,景色秀麗,吸引了省內外衆多的香客和遊客。

鷺鳥

紫蓬山風景名勝區爲國家自行車訓練基地、安徽省自行車比賽訓練基地、安徽省水上運動中心。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錦標賽和2005“中國環遊”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先後在這裏成功舉辦。紫蓬山風景名勝區已成爲合肥市民近郊健身休閒娛樂度假的最佳目的地。

紫蓬山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擁有森林面積3500多公頃,各類植物470餘種,棲息鳥類120多種,僅鷺鳥就達3萬隻以上。“森林大道”把這一巨大的綠色單元引入省城,紫蓬山必將成爲合肥的天然後花園。

-文化歷史

紫蓬山羣巒疊嶂,連綿不絕,山環水繞,森林茂密,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尤以怪石、奇樹、碧紫蓬山大佛

水、珍禽爲四大特色,構成了廬南一幅得天獨厚的立體風景畫卷。

據《紫蓬山志》敘述,紫蓬山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有佛園、鳩摩羅什、三世大佛、彌勒佛、五百羅漢等各種現在尚存的佛教文化地點。

山上有聞名遐邇的始建於三國時代的西廬寺、五百羅漢雕塑、周瑜讀書處、洗硯池、文昌閣、李典墓、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故居等衆多名勝古蹟。

紫蓬山北靠合肥,交通便捷。驅車出城,不過20餘公里,可直達山頂,再行8公里,便可駛進圓通山腹地。

-景點介紹

風景區內自然生態保持良好,名勝古蹟衆多。主要有:始建於三國的皖中名剎西廬寺;西漢大將李陵後

劉銘傳故居

代、三國名將李典之墓;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劉老圩等。著名的景觀有“三世佛”、彌靳大佛和摩崖五百羅漢塑像。革命史蹟有0合肥中心縣委及皖西北特委和皖西北獨立遊擊師誕生地、肥西建縣初期縣0舊址小梁崗等。大自然的鬼爺神工,在給神州大地創造跨越鄂、豫、皖三省的巍巍大別山時,情有所鍾地拋下一條帶狀的山巒---這就是大別山的餘脈,自西向東延伸在合肥所轄肥西縣中部,長達25公里的紫蓬山區。紫蓬山區以它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氣候,無污染的水質,嶙峋的怪石,以及衆多的名勝古蹟,於1992年7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爲國家森林公園。紫蓬山森林公園面積有近百平方公里,森林茂密,古蹟衆多,境內其中有名稱、有來歷的大小山頭就有30多箇。同時離合肥最近(僅35公里),加上山頂有聞名遐邇的西廬寺,清代稱爲“廬陽第一名山”,今爲安徽名勝。

紫蓬山位於肥西縣農興鎮南,它東對道士山,南連千字山,西近蘿蔔山;山底面積爲6平方公里,主峯海拔

肥西書院

188.7米。主峯頂部平坦,北面山勢較緩,南面山勢峻拔挺秀。紫蓬山又稱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于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唐代,將李陵廟改爲西廬寺。清光緒年間,李恩綬編著《紫蓬山志》對此曾有過詳盡的記述。可惜當年烽火紛起,戰亂不迭,西廬寺屢遭毀壞,連同八卦亭、通公塔、鐘鼓樓、望湖樓以及清皇欽賜的如意、古鼎,慈禧御賜的《龍藏全經》和大明宣德爐等稀世之寶均蕩然無存。到了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解甲歸田,入寺爲僧,重修廟宇百餘間。此時,殿閣雄麗,規模宏偉,爲皖中地區遐邇聞名的古剎之一,亦爲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稱爲“小九華”。山上,還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吳國都督周公廟,以及文昌閣、真武廟、觀音堂、藏經樓等勝蹟遺址,可讓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山下,散佈着大小數十個村落圩羣,著名的有劉老圩、張老圩,分別是直隸提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和淮軍大將、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故居,顯示出合肥一種古民居的特有景象。紫蓬山山門呈宮殿式建築,三欄四門,頗爲雄偉宏大。山門上有一匾額,-“廬陽第一名山”。山門上有三副楹聯,中間一聯的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爲:蓬山西去大衆十方仰福緣。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聯中“叢林”二字,語意雙關,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兩聯,一聯爲:“娛目騁懷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凝神靜氣聽杏雨松風梵唄鐘聲”;另一聯爲:“淮軍故里風雲際會;林海奇觀璀璨明珠”。

仙人湖

仙人湖

湖水清澈見底,水質優良,是個天然浴場和水上樂園。距“仙人湖”百十米,是“佛園”景區。“佛園”仙人湖

的碑坊大門坐西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門額-有“佛園”二字。佛園的大門前有石獅一對,分別由一座四方形高大石圍欄圍護。兩側山體上或雕或塑着衆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穿過石雕坊碑,沿着彎曲的山間小道前行,一路上可以盡情領略紫蓬山佛教文化的神韻。穿過“佛園”不久即達“西廬寺”。寺前有一棵狀如“孔雀”的馬尾松,樹高十餘丈,仰首望去,那松樹身上蒼老的斑痕,頗似孔雀身頸上的羽毛,粗壯而又彎曲的樹幹不斷向上伸延,直達蒼穹。樹頂枝蔓橫生,恰似孔雀“開屏”。這棵自然生長出奇特形態的“孔雀松”,已成爲紫蓬山的一棵名樹和一景。

西廬寺

始建於東漢末年,唐代改建爲“西廬禪寺”。唐代以後,因戰亂屢經興廢,明末清初,靜澄、鑑容及晚

西廬寺

清的通圓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據《紫蓬山志》記載:通圓和尚於同治年間在修復西廬寺時,陸續建成殿房124間,計有“大山門五間,中供彌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間,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後殿、宮廳、禪堂、觀音堂,位於二層的八卦亭、鐘樓亭、藏殿樓、寮房、通公塔、望湖樓等等,真可謂是殿宇恢弘,氣勢非凡。寺內還收有衆多文物及蘇東坡遺物---一方宋硯。西廬寺堪稱名剎、寶剎,也成爲合肥地區當時最大的廟宇羣。西廬寺佛堂裏供奉着“三世佛”像。佛堂左側有一棵被稱爲“活化石”的古銀杏樹,樹高10多米,胸徑粗約10圈。這棵已有5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除樹幹略向一邊傾斜,微呈老態龍鍾狀態外,依然是樹葉稠密,青翠欲滴。

西廬寺周圍松竹環抱,古木參天,環境幽靜秀美。寺旁的“望湖樓”是西廬寺的最高建築物。登樓近處可看到紫蓬山下素有“璀璨明珠”之稱的大堰灣的湖光山色;遠眺,碧波萬頃的巢湖的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由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東南,便來到“仙人洞”。這裏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仙人洞”有東西兩個洞口相通,歷來是遊人到紫蓬山遊玩必到之處。古人有詩讚頌這裏“怪石

孔雀松

嶙峋聳綠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薔薇爛漫風吹落,洞口濛濛看雨花。”

孔雀松

在千年古剎西廬寺東側山道旁。孔雀展翅高飛,直衝雲霄。孔雀松已經成爲紫蓬山標誌。

孔雀松

千山水庫

位於千字山的南麓腳下,湖岸線曲折有序,水面如鏡,山水相依,是一處開發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蟾蜍石

位於國師嶺腳下,打子塘邊有兩塊巨石,相距百步許,一箇酷似烏龜,一箇形如蟾蜍,“均天然刻劃,非人工能爲者”,鄉人以“蟾蜍趕烏龜”名之。

龍頸古榆

從紫蓬山向南,有一山脊通千字山,相傳是紫蓬山“五龍盤珠”的一支龍脈,其形狀如龍頸,所以地名“龍頸”。中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樸榆。當地百姓稱爲“神樹”。舊時很多人來此祈求神樹保佑。今爲紫蓬山一重要景點。

大雁湖

位於蒼翠蔥鬱的紫蓬山北麓,這裏山水靈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而獨特。是一處集風景、休閒和娛樂的佳境。兩岸的袁圩舊址,與它相鄰的小梁崗,以及不遠處的淮軍名將故居周老圩。如今,這裏已經舉辦過各類全國水上運動比賽,成爲安徽省水上訓練基地。當然您也可以在這裏泛舟垂釣或乘快艇體驗衝浪

白雲寺

的刺激。

白雲寺

原名青龍寺,爲西漢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傳,宋蘇東坡遭貶謫時曾來此避難,並在此留下一方

長一尺二寸、寬七寸的巨型硯臺。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爲尋訪蘇東坡遺蹟,找這塊巨型硯臺,曾到此拜謁,並改“青龍寺”寺名爲“白雲寺”。“白雲寺”座落在“千字山”上。

千字山

比“紫蓬山”僅低半米,又名“千童山”、“千子山”,這都有清乾隆、嘉慶和民國年間的石碑爲證。“千字山”雙峯並峙,怪石嶙峋,松樹茂密,景色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裏宜人的氣候,被當地居民稱之爲“天然空調”和氧吧。

清代李恩綬《循李陵山腳上千字山示同遊》詩云:“前峯接後峯,一重複兩重。雲容含驟雨,秋意繪疏鍾。怪石解扶客,好山純是松。餘行苦躑躅,安得一攜筇。”短短几句寫出了此山的特點、風貌和神態。“白雲寺”右側山坡下,是西漢名將樊噲墓的遺址。距“白雲寺”不遠的山腰處有口名叫“四川井”的古井,據民間傳說,此井泉通四川,故名“四川井”。但是據有關人士考證:光緒年間,紫蓬山東巖舊時住着一位名叫虛腹的高僧,是四川人。西廬寺主持通圓和尚請他來紫蓬山研究佛經。虛腹來此之後,常到千字山一帶遊玩,渴了即在此井汲水解渴。後人爲了紀念他,便將此井命名爲“四川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