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安平橋(五里橋)旅遊攻略

安平橋(五里橋)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五里橋,在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海灣上。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後建成。

它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塗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

古書記載

據《晉江縣誌》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爲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

地寫下一首詩:爲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燻;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誌。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郭沫若留詩

當代詩人郭沫若干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臺得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鄭成功家鄉

“安平橋”就跨越在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家鄉南安縣和晉江縣之間的海灣上,橋的另一頭是安海鎮。安海古時稱爲“安平道”,“安平橋”之名就由此而來。宋代改稱爲石井鎮,明代又改稱爲安海鎮,後來鄭芝龍開府安海後,又改回古名稱爲安平。

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七歲從日本回中國後就住在安平,鄭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難。鄭成功渡海遠征臺灣逐走荷蘭人後,爲紀念他的家鄉和母親,就把荷蘭人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員,改名爲安平,就是現今臺灣的臺南市安平區。

歷史成就

“安平橋”是宋代當地富商黃護捐資三萬緡錢(一緡[mín],即一貫,串錢一千文)倡建的,於1138年開工,1152年完工,工程歷時十五年。當時中國剛經歷過女真族金國入侵,北方淪陷,徽、欽二地被擄,宋朝遷都杭州的大變局。如此政局動湯不安之際,民間仍能進行“安平橋”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見宋代東南沿海經濟之繁榮、工商之發達和社會之安定,都可歸功於海外貿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橋”的富商黃護,就是以經營海外貿易發跡致富的。黃護生於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從小讀書習文,本來有志於仕途,十七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後來改行習商,二十歲時隨姑丈高紀昌到廣東經商,後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萊)發展。三十歲時衣錦還鄉,在安海街坊上開了十二間商鋪,主營米糧、蔬果、雜貨,次營飲食、海鮮、山珍,成爲安海當地首富。

黃護博覽羣書,愛好篆隸、棋弈、詩謎等文人雅士的遊戲,人稱謎壇之虎將。喜歡結交高僧,常到龍山寺和高僧品茶論禪,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於黃護爲人熱心公益,街坊鄰居們在1132年推舉他爲“里正”(里長),他“勸農桑、重工商、興義學、立藥局、闢嬰堂、振武林、懲-、禁博賽、整市容、嚴街鼓、明保伍”,認真建設地方、造福鄉里。

1138年,黃護捐資三萬緡錢倡建“安平橋”,工程進行到一半,黃護就不幸病逝於1144年(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享年五十八歲,死後贈封爲榮譽縣長“晉江縣尉”。黃護向來熱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橋”,生平還捐地興建了石井書院,和捐資整修安海龍山寺等。

黃護去世後,兒子黃逸繼承父志,繼續主持“安平橋”的興建,至1152年終於全橋完工。後代安海鎮桐林村黃氏一族,奉黃護爲一世祖,鄭芝龍的伯母黃慈慎和繼母都是黃護的後代。

1961年3月,五里橋公佈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撥鉅款重修巳傾圯塌斷的橋墩橋板,修復三座橋亭、橋塔和橋欄。掘除橋兩側淤積,恢復水映長橋美景,橋下游處今闢了公路和閘橋,交通更加方便了。

地址:福建省泉州晉江市安海鎮興安路3號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8:00-17:30

延伸閱讀:

·中國現存50大古建築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