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縣肇源衍福寺旅遊攻略

肇源衍福寺爲文化旅遊景點。

衍福寺雙塔和影壁,座落於黑龍江省肇源縣民意鄉大廟村西側。南臨滾滾東流的嫩江,相隔僅一箭之地;西靠一碧萬頃風光旖旎的新新湖。在這一江一湖的懷抱裏,有突兀隆起的臺地,在臺地上千餘米古榆樹綠蔭的掩襯下,衍福寺雙塔和影壁巍峨聳立。

衍福寺始建於清初,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擴建,廟名爲“都布度貴扎爾拉古魯克奇”,漢譯爲“廣福寺”,後改譯爲“衍福寺”,俗稱“金寺”。由三組建築羣組成。主體建築羣居中,最南面是正門影壁,其後依次是雙塔。山門殿、鐘鼓樓、左右側殿,大殿(經堂)、東西藏經樓,直至後殿。

據傳說,寺內最繁盛時有喇嘛三百餘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爲本寺經會日,屆時,寺內舉行盛大儀式。跳查瑪舞(俗稱跳鬼,祭敖包、賽馬、摔跤、射箭、打布魯,向觀衆施捨肉粥),熱鬧非凡。可惜的是,在解放後,當地民衆搗毀佛像,將其改做糧庫。後經一場大火,燒燬了全部殿堂。山門前的雙塔和影壁均爲青磚砌築,火不能燃,得以倖免,保留至今。

衍福寺雙塔形製爲覆鉢式,是青磚砌成,兩塔相距三十二米,塔高十五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雙塔分東西排列,面向朝南。

塔基分爲基臺和基座兩部分。底部爲基臺,邊長八米,高三米有餘,爲正方形的色基臺。整個基臺樸素大方,厚重堅實,平滑光潔。基臺上方是基座,爲方形須彌式,四角有方形角柱做支撐。基座四面都刻有獅子、聚寶盆、寶珠等彩色圖案,四周邊緣雕有蓮瓣和其他裝飾圖形。

雙塔中間部分爲塔身,塔身的底部是階梯式臺座,高約二米。東塔臺座爲圓形三級,西塔臺座爲方形四級。臺座四周刻有梵文,乃是佛教著名的“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有的專家解釋爲“吉祥、幸福、長壽”,也有的專家理解爲“祝願你像蓮花上的神一樣”。無論哪種解釋,都是吉祥美好的祝願。

臺座上方是覆鉢形白色塔身,高約四米,上有八個獨角獸,嘴裏各銜彩色瓔珞。塔身南面各設一箇佛龕,東塔龕門四周刻有雙龍飛舞,西塔龕門四周爲花草環繞。據說,這兩個佛龕內各藏有本塔銅製鎦金模型,高約一尺有餘,小巧玲瓏,工藝精湛。解放初,被本寺一喇嘛登塔盜走。

雙塔的上部爲塔剎,高五米多,剎幹爲白色,呈下粗上細的圓錐形,上有相輪十三重,每重相輪南北俱雕相同的五字梵文。剎幹底部收斂連接底座。剎幹頂端是由寶珠,日、仰月和蓮瓣傘(亦稱寶蓋)組成金頂。上面鏤刻著精美的花紋,每當江風吹過,就發出一陣嗡嗡嚶嚶的悅耳之聲,奇妙無比,美不勝收。後來,寶蓋不知何時丟失,一九七八年重新修繕時,又補配了一對。剎幹兩側從上到下,有兩條用木頭透雕出蔓草紋飾圖案的支柱,作爲剎飾。

山門的影壁距雙塔約二十七米。影壁長十六米,高五米,寬約一米,全部用青磚磨縫砌成。影壁底部的束腰須彌座,座上是牆身。影壁中部池子四角有磚雕彩繪蔓草花紋,中央是圓形圖案,南面是“海馬朝雲”,北面是“二龍戲珠”。檐部是直接斜出六方頭承託桃檐,上出檐椽、飛椽,壁頂爲硬山式,上鋪筒形瓦。平直的東西脊端,各有一龍形鴟吻,相傳是龍的次子,喜歡眺望,故此,裝飾於檐頭,眺望著遠方,也眺望著未來。

衍福寺雙塔和影壁的建築之精美,展示了中華民族宗教建築的藝術風格,它和西藏的佛塔,呼和浩特延壽寺的漢白玉石塔,承德外八廟的琺琅塔,北京北海的白塔,都有許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