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縣七洞溝旅遊景區旅遊攻略

七洞溝旅遊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七洞溝古稱虎跳巖、飛泉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省級影視拍攝基地。景區位於長壽之鄉、中國十佳生態養生旅遊名縣、2019中國最美縣域——長寧縣境內,距成貴高鐵長寧站12公里,爲典型丹霞峽谷地貌,森林覆蓋率高達96%,桫欏羣落成片,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7萬個,高居四川第一,夏季氣溫比宜賓市區低近10度,是著名避暑勝地和天然氧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個洞崖墓羣(東漢)、東漢古寺飛泉寺、千年楠木林、9D雲海玻璃橋、甘泉洞和桫欏溝、洪謨溝、象鼻溝、胭脂溝等多箇景點,並有大峽谷生態漂流、高空滑索和旱滑道等多箇體驗項目。

七洞溝處在一箇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寬10餘公里的臺地中部。這個臺地東北至瀘州市合江縣和重慶江津區,西南截止於宜賓市長寧縣開佛鎮的佛來山,綿溪河橫切臺地,形成綿溪河大峽谷。按照空氣動力學原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臺地上的冷空氣,源源不斷地下沉匯聚到綿溪河大峽谷內,使綿溪河大峽谷中一直保持着較低的溫度,成爲天然的大空調,是一箇極好的避暑勝地。夏季時節,景區內溫度只有20來度,極其涼爽。而景區外,則是30多近40度的高溫。每到夏季避暑季節,周圍的農民、古河鎮的市民、乃至長寧和江安縣城的人們都相約到這裏納涼避暑。

七洞溝9D雲海玻璃橋橫騎南屏山山脈與佛來山山脈峽谷之上,全長386米,寬3.3米,垂直落差188米,在中國西南部地區長、寬、高都名列第一,是長寧旅遊大發展靚麗新畫卷之一。玻璃橋採用最新9D技術,以仿真場景與感應設置模擬多種特殊效果、立體畫面,將視覺、聽覺、觸覺和動感完美地融爲一體,給遊客帶來驚心動魄的刺激感受。走在橋上,不僅可以俯瞰綿溪河,還可以飽覽南屏山脈、佛來山脈等2座羣山的英姿;晴天時,藍天和白雲的倒影鋪滿天橋,讓人在對透明的腳下戰戰兢兢之餘,更樂享於踏雲而行的快感;而云霧天氣時,玻璃橋則在霧中若隱若現,天上人間的美景更是讓人驚歎不已。

玻璃橋橋面採用12+2.28+12+2.28+12三層超白鋼化夾膠玻璃組成,每平方米荷載量約爲3.5KN(千牛)(約等於378公斤),每塊玻璃可承受1.4噸重量,同時具有抗彎曲、耐衝擊、強度高等特點。玻璃橋基礎部分由-0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樁基深度約12米左右,全部商玲約2200立方,主索採用單邊7根(兩邊共計14根)直徑46mm的強力鍍鋅鋼絲繩做爲受力件,橋樑荷載量可以同時承載3000人。爲確保安全,景區還在玻璃橋上增設了風速測量儀和橋面人流實時監控等設施,將每次上橋人流將控制在800人。同時,全面開展玻璃橋防鏽防腐處理工作,制定了定期維護工作機制,確保安全。

星空旱滑道

旱滑道全長328米,高差188米,沿佛來山山脈盤旋而下,像一條飛騰的巨龍,美麗壯觀。基礎部分,採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主體滑槽用高密度花崗岩構建而成,滑道上面用陽光板全部封閉,以備陰雨天安全滑行,此滑道每天可滑行人數約爲8000人,在體驗驚險刺激的同時,又起到了下山代步作用,是七洞溝廣受遊客歡迎的遊樂項目之一。

綿溪河大峽谷漂流

綿溪河大峽谷漂流河道全程3公里,有7個急灘,6個碧潭,採用無動力

漂流專用橡皮艇自助漂流。河道周邊風景優美,山青水秀,叢林蔽日,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炎炎夏日仍感清爽宜人。隨着河道一路往下,時而在湍急的水流中激盪而下,時而在水流平緩處悠閒戲水,讓遊客在漂流中,感受到夏日難得的涼爽,更得到了心理的釋放。

七個洞崖墓羣和時光索橋

七個洞崖墓羣位於綿溪河東岸的紅色砂岩峭壁上,開鑿於約2000年前的東漢。過去,當地人把七個洞稱爲“蠻子洞”,認爲是古時候蠻夷的住所,後來,經考古專家考證爲東漢時期的崖墓羣。崖墓的特點就是利用山崖開鑿墓室,從東漢時期開始至之後的約500年間,崖墓是四川,特別是川南長江及其支流兩岸地區典型的一種墓葬方式,在整個中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七個洞崖墓羣

七個洞崖墓羣有大小崖洞墓共28座,錯落分佈在綿溪河畔的山崖上,其中7墓較集中,其餘21墓分散錯落分佈。集中的7個墓按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均爲長方形弧形頂墓室,內部有聯通,墓門呈方形,由外到內逐層縮小。墓室、石棺和峭壁上有各種浮雕共189幅,如伏羲女媧、夫妻宴飲、飛龍、舞女、花卉、雜技、燈籠等,工藝精美,同時還有珍稀的文字題記7處,均爲漢字,分二類:一爲紀年,有“熹平元年”“延光元年”等;二爲姓氏,有“黃是(氏)作此冢一門,?(該字不可辨認)究苦知者謂我直,不知者奴”等涉及墓主身份的多則題記,涉及“李”“黃”“趙”等姓氏,這也是宜賓境內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遺存,漢字題記以及漢族姓氏的出現,表明這些崖洞墓的主人爲古代漢族人。沿着七個洞遊步道往山上走大約三十米,有二十餘個離地面較近的崖墓,通過臺階可以進入墓室內部。此外,附近崖壁上還有數箇未完工的古崖墓,將兩千年前的崖墓開鑿過程完好地保留下來,在綿溪河上游幾公里範圍內還存在着另外幾十個東漢崖墓。

七個洞崖墓羣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爲省級文物保護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覈定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的七個洞崖墓羣是宜賓這次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歷史最悠久的。在七個洞一側,是60米長,橫跨綿溪河的時光索橋,黃昏時分,崖墓和搖曳的索橋沐浴在夕陽的餘暉下,千年時光也似乎在此刻停滯,別有一番韻味。

桫欏溝

桫欏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當地羣衆稱之爲兩合河。它發源於古河鎮保民村,全長3公里多。因溝谷中長滿了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而得名桫欏溝。桫欏溝,集中分佈有幾十株桫欏樹,是景區桫欏分佈最集中的景點。從桫欏溝往上,溪流形成一條高100多米的3級瀑布。桫欏溝景區規劃建設面積5平方公里,環繞溪流瀑布建有長2公里多的觀景和遊覽步行道,步行道和9D雲海玻璃橋上山棧道相連。

象鼻溝

象鼻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此溝長3公里。相傳,在東漢時期,

象鼻溝上有一座寺廟,叫象鼻寺。寺廟裏供奉有普賢菩薩。人們在晚上經常看到六牙白象這條溪溝裏吸水,於是,人們就將此溝稱之爲象鼻溝。周洪謨在史家鋪報恩寺讀書時,經常在老師牟秉常先生的帶領下,到象鼻寺向主持方丈學習,象鼻溝山腰修建有高空滑索。

胭脂溝

胭脂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西岸,發源於古河鎮興隆村,全長近4公里。相傳,每年七月初七,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來到胭脂溝裏來,驚動了諸路神仙,他們也紛紛出來迎接七仙女的到來。特別是螃蟹,這一晚溪溝裏到處都是。仙女們在胭脂溝裏沐浴、嬉戲。久而久之,這溪溝裏的水,也浸滿了仙女們身上的胭脂,溪水也發出淡淡的胭脂味道,因而得名胭脂溝。

其實,胭脂溝的溪水裏有胭脂的感覺,是因爲溪水中含有豐富的偏硅酸,用含有偏硅酸的溪水洗手、洗臉,就像抹了胭脂一樣,因而稱之爲胭脂溝。胭脂溝是七條溝中溪水流量最大的一條溝。溝內有多姿多彩的瀑布羣。胭脂溝匯入綿溪河處有高灘子電站。緊鄰的是胭脂沱電站。

洪謨溝

洪謨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總長3公里多,因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爲國名儒周洪謨小時候在此學習過而得名。洪謨在附近報恩寺唸書時見此處岩石天然形成石屋,環境又清幽雅靜,十分適合讀書,因此常來此處靜讀,後來洪謨以四川的鄉試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全國會試,並在明英宗朱祁鎮親自主持的殿試策論中,深得賞識,英宗本想欽點他爲狀元(第一名),但因爲他“身材不碩”,似乎有礙大明帝國的形象,只得讓他委屈一下,做了榜眼(第二名)。直至今日,時有遊客帶着孩子來此處讀書片刻,以求得好兆頭。洪謨溝現有洪謨居、進士門等景點。

周洪謨以文起家,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左侍郎、禮部尚書,後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資政大夫,諡號“文安”,爲官46年,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5朝4帝,經歷土木堡之變、京師保衛戰和奪門之變;他被明憲宗朱見深稱爲“爲國名儒”,讚揚他“貫通經史,識達天文,具忠愛之誠,啓沃兩京,傳我文明”;晚年退休後參與創建了翠屏書院(今宜賓市一中),洪謨以儒名世,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峨眉天下秀”這句享譽世界的形象口號,就來自周洪謨的《眉山天下秀》。後人爭相效仿,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周洪謨這樣造福桑梓的有用之人,也經常把孩子帶到這裏學習瞭解漢學知識。爲了紀念這些事兒,人們就把這條溝命名爲洪謨溝。沿洪謨溝溪流而上,修建了全長720米環形遊覽步道,沿着步道可以欣賞洪謨齋、洪謨墨、洪謨硯等天然丹霞景觀和億年前白堊紀時代的海洋遺蹟。

白馬溝

白馬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溝長3公里多,是明代的“爲國名儒”、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周洪謨讀書和在京爲官省親時,經常拴白馬的地方,故名白馬溝。相傳,周洪謨愛騎白馬,在報恩寺讀書時,在經常騎白馬到綿溪河大峽谷考察和研究漢文化。他騎的白馬就經常拴在這裏。

周洪謨是一箇非常愛家的孩子,明朝正統十年(1445年)在他26歲時殿試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以後,經常回家看望妻子。爲了能按時進院不遲到,又能見到妻子,他就將家鄉特有竹種——綿溪河大峽谷裏的硬頭黃竹點化成白馬,騎着白馬往返於老家和京城。回家看望妻子市時,爲了不被別人發現,他大多都把白馬又變回硬頭黃竹,放在白馬溝裏。

白馬溝是東漢巖墓羣分佈最集中的地方,在紅色的砂岩石壁上,高高低低分佈着20多箇崖墓。有些矮的崖墓,遊客還可以走進洞中考察或觀賞。白馬溝已經修建了760米長的遊覽步行道,將綿溪河邊的遊覽步行道、七個洞東漢崖墓羣和連成旅遊環線。白馬溝旅遊環線又通過時光索橋,將峽谷對岸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七洞溝大的旅遊環線之一。

在白馬溝山腰處,有5尊三國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虎上將的雕像,由於年代久遠,如今雕像已經只剩下5尊石柱。

琴蛙石

在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有一塊紅色砂岩,凸兀於路旁,形狀如一隻正在彈奏的彈琴蛙,人們把這塊巨石稱之爲琴娃石。相傳明朝時,周洪謨將一位名叫穆槐的小姑娘背過綿溪河,不想這位姑娘就此愛上週洪謨,從那以後,穆槐經常回到原地等候,希望周洪謨再次出現。而她卻不知道周洪謨已經外出求學,再沒出現過。爲了打發枯燥的等候時光,穆槐學會了彈琴,時間如綿溪河的流水,一去不復返,穆槐也由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的執着和愛感動了在此煉丹的太上老君,於是太上老君將穆槐變成一隻活潑可愛的彈琴蛙,永遠停留在這裏彈琴,等候周洪謨的到來。而今,除了冬季,每到夜晚,在琴蛙石都可以聽見穆槐‘叮叮、咚咚’的彈琴聲。

楠木古寺——飛泉寺

飛泉寺,位於七洞溝旅遊景區綿溪河大峽谷的谷口山麓,四周被近百株百年楠木環繞,在漢代,因寺廟背後的來龍山上有一條清泉飛流而下,故名飛泉寺。飛泉寺主體全部由楠木建成,根據寺內歷代石碑和長寧、江安縣誌記載,該寺始建於漢代,鼎盛於南北朝,於明清翻修,至今已有1700餘年。寺中院壩內曾有一巨石,斜臥聳立,高約8米,形態似一隻雄壯的犀牛遙望深邃的夜空,有僧人常常在夜間到此打坐悟禪,修行人生,所以取名“犀牛望月”,後在文革期間被毀。

飛泉寺前殿以四根巨大的石柱爲主體,石柱上原本有石刻楹聯,因年代久遠,如今只有仔細辨認才能看到隱約的雕刻痕跡了。正殿則主要由四根直徑約70CM的巨大楠木爲主要支撐,除此之外,寺院其他柱、梁、檁也均爲楠木所造,被稱爲楠木古寺。解放後,這裏曾作爲長寧縣古河區飛泉鄉政府的辦公場地,這使飛泉寺逃脫了像其他寺院一樣被毀的命運,從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成爲爲數不多的非近代重建的寺院。文革-期間,爲了保護寺內石碑不受“破四舊”破壞,鄉政府和當地羣衆通過在石碑表面用糯米和石灰粘接一層石板的方法,將石碑掩藏起來,使之免遭破壞,在今天,人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石板粘接的痕跡。

千年楠木林

楠木爲木中之王,是古代皇家專用木材,因此又有帝王木之稱,七洞溝自然生長着數百株楠木,其中飛泉寺周圍集中分佈了近百株幾百年樹齡的楠木,該楠木林爲中國已發現的26片正宗楠木林(小葉楨楠和黑殼楠常被誤認爲是楠木)中唯一分佈於海拔300米以下的(海拔276米),是中國海拔分佈高度最低的楠木林,而其中約十分之一是金絲楠,是四川唯一的“金絲楠”物種採種基因庫,將金絲楠的樹葉拿到太陽下逆光而看,可以清晰地看到金線狀的葉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這裏的楠木曾作爲神木進貢朝廷,挑起了故宮的大梁。

丹霞奇觀甘泉洞

甘泉洞是丹霞地貌中罕見的的大型洞穴,洞長約200米,寬近20米,高約6米。因爲它是一箇常年無水的乾的巖洞,當地村民稱爲“幹巖洞”,洞內冬暖夏涼,蚊蟲不生。對洞穴的形成原因,專家認爲有三個:一是岩石的差異風化。在抗風化能力強的巨厚的砂岩下,沉積了抗風化能力弱的泥岩,泥岩不斷風化,洞穴越來越大、越來越寬。二是河水的不斷沖刷。巖洞底部與溪流的河牀齊平,年年暴漲的洪水的不斷沖刷,也是洞穴不斷擴大。三是附近村民的人爲採石。村民採石修路,打掉了洞穴中部分堅硬的岩石,擴大了洞穴容積。

古寨位於七洞溝景區飛泉寺背後的來龍山上,公路建成之前,是方圓近百平方公里臺地巖上下山的必經之路。寨牆由一條長約三百米,高約四米的天然石脊組成,凹缺處用條石砌築,寨門則是斬斷石脊而成,長滿青苔,殘缺不全,正面有近代雕刻的菩薩像和古河區森林防火題字。古寨來歷成謎,當地人均不知古寨修建朝代,古籍中也不見記載。

網紅搖擺橋

網紅搖擺橋位於漂流起點處。

喊泉位於桫欏溝和玻璃橋入口,包括一箇30米喊泉和一箇80米超高喊泉。

大峽谷高空滑索位於象鼻溝山腰處,全長近400米,高近100米,橫跨綿溪河大峽谷,後續景區將繼續推進高空自行車、高空蹦極、極限飛躍等項目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