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縣壓油溝生態旅遊區旅遊攻略

壓油溝現代農業生態旅遊項目,由山東壓油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計劃總投資4.5億元。該項目依託壓油溝老村落及壓油溝水庫,佔地面積約3000畝,域內種植板栗、核桃、山楂、花椒等各種果樹花卉苗木2100餘畝,經濟林帶1700多畝,荒山綠化率達95%。這裏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環境優美,這裏的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民風淳樸,民俗古典樸拙,鄉土氣息濃郁,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代表。該項目毗鄰臨棗高速公路和206國道,緊靠蘭陵縣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佔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

該項目規劃建設,遵循“保護爲主,合理佈局,適度開發”的原則,以打造原生態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地爲核心,結合壓油溝村地理地貌及經濟發展現狀,按照歷史發展沿革,力求以“時代穿越”爲主線,真實再現重要歷史時期我們蘭陵農村山裏人的經濟文化生活場景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整體項目規劃建設按照年代分爲五個特色園區。

在整體項目最北側,利用自然形成的溝渠水系和蜿蜒崎嶇的山勢,打造四處梯式水流景觀,豐富旅遊資源,更多地吸引遊客。在臥龍橋上游區域以仿古爲主基調,仿造具有北宋建築風格的酒坊、茶坊、食店等,開設獨具特色的孫二孃酒館,搭建古戲臺,陳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供傳統地方戲曲、雜技、武術和茶藝表演之用,力主還原北宋時期繁華熱鬧的蘭陵農村山裏人生活景象。

於北山山場南側至2號橋區域,代表性的反映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生活。深入挖掘人民公社時期的文化遺蹟遺存,充分利用舊有房屋,建設能容納多人就餐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輔以“三面紅旗”,“毛主席語錄”等標誌性陳設,伴有播放革命樣板戲等,營造特殊年代的生活氛圍,勾起人們對過去那段艱苦奮鬥、熱情-燃燒歲月的回憶。開發傳承酸漿豆腐宴、壓油溝農家炒雞等物美價廉的大衆化地方特色小喫,滿足人們飲食多樣化需求。發掘土生土長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發展投資少,見效快,能帶領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具有鮮明農家特色的小作坊,如手工石磨煎餅坊、釀酒坊、釀醋坊、油坊、豆芽豆腐坊等,既能吸收村民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又能滿足遊客和周邊消費者的生活需求。

藉助壓油溝水庫爲依託,從側面展現改革開放初期蘭陵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充分利用山場、水域形成的自然優勢,開發建設方便遊客小憩的水岸人家、休閒酒吧、音樂茶座等。種植培育廣袤的竹林,保護和擴大蘆葦的生長空間,着力營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農村生活景象,以此爲背景呈現蘭陵農村山裏人,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召喚下,如沐春風,愜意生活,對美好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的幸福時光。同時,爲廣大遊客漫步竹林、泛舟葦湖、追求綠色、迴歸自然創造靜謐舒適的環境,實現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的融合。在水庫西側小脈山場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大酒店,集喫、住、休閒娛樂爲一體,輔以水上垂釣、濱水休閒運動等爲遊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服務。規劃建設綜合性展廳,展示傳統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新型農業科技成果,其它如根雕盆景、紅木傢俱、書畫藝術等。同時開闢大衆書畫創作室,備有文房四寶,供遊人酒酣耳熱時揮毫潑墨,抒-懷。

在進入壓油溝景區主幹道南段東側的石墓子地、小方地區域,重點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果。擬對現有的簡易蔬菜大棚進行改造升級,建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標準化、高質量的專業控溫蔬果種植大棚,藉助每年一度的蘭陵國際蔬菜產業博覽會,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努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闢生態種植園、採摘園、農家樂、農事體驗等清新自然、喜聞樂見的旅遊項目,供廣大遊客觀賞體驗,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環保、新鮮美味蔬果食品需求,又能提高農業附加值。

以上元村龍王塘水庫和上元村山場爲依託打造一處現代化農莊,描繪未來農莊生活的藍圖,展現蘭陵新農村田園式生活畫卷。該園區內有蜿蜒的流水穿過山場、草地,綠蔭掩映的老宅,房前屋後的古樹,牧場裏三五成羣靜靜喫草的牛羊,歐式風格的別墅、花園洋房、風車、鞦韆、跑馬場等,還配有自助廚房、自助餐廳、咖啡屋等,嘗美食、品美酒,爲遊客恣意生活、放飛心情、享受樂趣,創造自然天成、無限美好的空間。

壓油溝村是山東省重點扶貧村,2015年入選國家旅遊扶貧試點村,壓油溝生態旅遊項目列爲市重點旅遊開發項目。我們圍繞“精準扶貧”這個突出主題,充分考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因素,做好項目帶動文章,一對一的進行幫扶。目前,壓油溝村常住人口265餘人,已有64人被列爲重點扶貧對象,我們本着宜商則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靈活安置就業的原則,力爭通過旅遊產業發展,更多的吸收當地農民就業,更好地吸引旅遊購物、餐飲娛樂、交通服務等綜合消費,增加農民收入,讓他們祖祖輩輩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