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博興縣打漁張引黃灌區水利風景區旅遊攻略

博興縣打漁張引黃灌區水利風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打漁張引黃灌區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右岸。引黃閘本來設計在打漁張村附近,但由於後期論證後,建於現在位置,但命名還是以之前的打漁張引黃閘命名。1956年建成。因黃河河底抬高,1981年在原引水閘後新建引水閘1座。

規模

設計流量120立方米/秒。灌渠1680多條,。排水溝3280多條,總長3850餘公里。大小建築物5萬餘座。灌溉範圍西起張北公路,東至老防潮堤,南到小清河,北至新廣利河,控制灌溉面積16.07萬公頃。是山東主要灌區之一。

工程發展

近年來,博興打漁張灌區積極打造省級水利風景區,日前已進入申報程序。

打漁張引黃灌區依託濃厚的灌區文化、黃河文化、自然景觀以及區內深厚的佛文化、戲文化,初步形成了“一箇核心,四條風景帶”獨具特色的水利景觀。

一箇核心

即以打漁張渠首工程爲核心。這裏有1956年建成的引黃閘、1981年建成的新閘,還有老一干、引黃濟青、三合幹、十三條渠、稻改乾等進水閘。其中打漁張引黃閘已經成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閘名也一道成爲打漁張灌區的標誌之一。新老引黃閘一前一後,默默見證着打漁張灌區的歷史變遷。引黃閘後的一組現代水工建築,佈局緊湊,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周邊自然景觀做襯托,與新老引黃閘一起構成風景區的核心。

四條風景帶

灌區文化景觀帶、三合幹生態旅遊景觀帶、引黃濟青思源景觀帶和黃河文化風情帶。

灌區文化景觀帶自打漁張渠首至二幹下游,總長31公里。十三條渠進水閘、洛車李樞紐閘、張洛溝渡槽、打漁張河涵洞等歷史水工建築物構成了灌區的主要景觀。洛車李閘邊的兩棵老楊樹、二幹辛馬斗渠旁邊的興河柳樹不僅是灌區歷史的見證,也是一箇個美麗的景點。“月牙海”是由打漁張灌區預留的第十四條沉沙條渠改建成的月牙形水庫,在滿足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同時,與相鄰的十三條渠一起成爲兩條景觀長廊。位於二乾渠下游的劉官村附近是山東省呂劇的發源地,黃河水不僅養育了這方土地,還賦予了人們更多的藝術修養。

三合幹生態旅遊景觀帶位於三合乾渠兩側,總長12公里。位於打漁張渠首的喬莊鎮是全省淡水養殖先進鎮,星羅棋佈的蝦池、魚池點綴於渠道兩邊,喬莊鎮在黃家村南建成的生態百果園等已經成爲人們垂釣、採摘、休閒的好去處。

引黃濟青思源景觀帶自渠首至預備河入口,總長34公里,依託原打漁張一干渠建成,爲膠東調水和地方生產合用工程。上游有濟青泵站植物園,除了幾十餘種綠化苗木外,園中亭臺樓榭等景點點綴其中,既可以賞花、垂釣、踏青,也是觀鳥的好地方。各季節都有不同的鳥類在水池中捕魚、嬉戲,或在樹林中棲息。渠首沉沙池又名“思源湖”,黃河水由此沉澱後,再輸送到青島、煙臺。引黃濟青乾渠中部、下游還是博興佛教文化的發源地。龍華寺遺址位於引黃濟青乾渠以東約3公里處,已經納入博興縣開發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