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忠縣白公祠旅遊攻略

忠縣白公祠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公祠古建築羣含白公祠、太保祠、關帝廟、老官廟、馮氏華表。

白公祠,位於忠州鎮城西,始建於明崇禎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擴建,是爲紀念忠州刺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建的祠堂(公元818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是與洛陽香山“唐少傳白公墓祠”齊名的兩座白居易祠之一。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唐代大詩人,官至翰林學士,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有開明的政治態度,在他的詩文中尖銳地揭露和抨擊官僚的荒淫、-,因而遭到打擊和排斥,公元818年,被貶任忠州刺史,在忠州爲官時,忠國事,勞民事,勸農生產、鼓勵農桑,身先躬行、省事寬刑、憐老愛子,開山修路,植樹種花,與民同苦樂,在任期間,寫下了百多首詩、詞,其中不少是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詩篇,對當時和後世都很有影響的佳作。詩人白居易到忠州當晚就留詩一首:“好在天涯李使君,江頭相見日黃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蕪只抵村。一隻蘭船當驛路,百層石磴上州門。更無平地堪行處,虛受朱輪五馬恩。”臨別忠州又留詩:“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從這詩裏反映出他對忠州的熱愛和對忠州人的情誼。忠州人民崇敬他,把他同劉晏、陸贄、李吉甫並稱爲四賢,在宋代修建了四賢閣以紀念。

明崇禎三年,忠州知州馬易從敬重白居易,深知白居易在忠州爲官時深受民衆愛戴,遂倡議建祠祭祀,州人無不樂從,遂令吳別駕於已巳之夏,“誅茅闢,日督匠作從事,秋盡成堂三楹及醉吟閣兩掖樓”,繼而擴大建築。馬易從在倡建白公祠時曾期望“後之君子,從而恢拓之,與巴山蜀水共長也”。清道光十年,繼而擴建白公祠。

現在的白公祠,分爲兩級臺地,臨江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門前一坡兩丈有餘的大石梯,左是參天大樹,右爲高聳的棧樓,登梯畢乃白公祠大門,大門爲三樓四柱三間牌樓,匾額橫書白公祠,門聯“遺澤被山川萬民長憶賢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詩人”,道出了萬民心聲,左右一對雄獅,爲大門平添了幾分威嚴。進入大門,便見一半圓形蓮池,滿池綠水,生機盎然,與園中花草相映成趣,當年白居易遊此寫下《龍昌寺荷池》:“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小小蓮池,給白公祠平添幾分景緻。

進入白公詞西盡頭,是一片珍稀木蓮樹林。木蓮樹生長山谷間,巴民亦呼爲黃心樹。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四月初始開,自開始謝,僅二十日,是白公在忠州爲官時最爲鍾情的樹種。在木蓮樹身上,他看到了自身命運的投影,因此題下三絕句:“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雲埋水隔無人識,唯有南賓太守知。”“紅似胭脂膩如粉,傷心好物不須臾。山中風起無時節,明日重來得在無”。“已愁花落荒巖底,復恨根生亂石間。幾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拋擲在深山。”白公感嘆木蓮樹是美麗而哀愁的,類同自己的命運狀態:“雲埋水隔無人識”,“天教拋擲在深山”道出了白公當時的心態。

進入大門右拐爲“白園”,門聯“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巧妙地嵌入了白公的名和號,此聯是白公逝世時唐宣宗所作輓詩中的兩句。園內建有洗墨池,白公銅像,東西兩側用花牆隔開,地勢東高西低,南面房舍依坡而建,爲船樓建築,其中白居易生平展覽室陳列着白居易的譜系、生活紀年,到忠州爲官時的各項政績,醉吟閣爲四柱三層樓,遊人到此可賃欄遠眺,這是一座結構複雜的亭閣,16根圓柱承託1個主樓和4個門樓,可供遊人進出,登高望遠。亭閣正下方是唐朝時龍昌寺遺址,這裏山勢高聳,得月最先,俯望長江如玉帶,對岸青山茂林,修竹歷歷,坐在順勢而建的長廊裏,習習江風拂面,涼爽怡人。

因三峽水庫的興建,散建境內各處的“國寶”漢闕、現已全部搬遷在白公祠內。“漢闕”是漢代現存於世的唯一地面建築,全國僅29座,忠縣就有5座,佔全國六分之一強,真是名符其實的中國漢闕之鄉。

經過闕園拾級而上,便可見正在復建即將完工的明、清古建築關帝廟、老官廟、太保祠。這三座古建築均是忠縣庫區文物搬遷保護項目,爲忠縣城內規模較大、保存較爲完好的祠廟建築。這爲遊客追溯忠縣忠義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提供了一箇平臺。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爲龜茲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出生於河南新鄭縣。他的父親曾任襄州別駕,早逝。白居易幼年聰敏過人,五、六歲開始學詩。他10歲時,又逢河北、淮南的幾個節度使發動叛亂,戰火驟起。他的父親爲了保護兒子的安全,將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難,他便隨母離開家鄉,飄泊江南…… 白居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