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河下古鎮旅遊攻略

河下古鎮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河下古鎮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這裏曾誕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這裏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古鎮簡介

明清時,河下是淮北鹽集散地,淮北鹽運分司曾設在這裏,並有很多鹽商在這裏業鹽。同時,由於清

千年古鎮河下

江督造船廠設於清江浦,河下還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

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河下古鎮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之美譽。運河經濟時代的中國,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成爲都市繁華的典範,並稱“淮揚蘇杭”。作爲南船北馬的交通中樞,淮安鼎盛一時。清末,由於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營的西壩,漕糧由河運改爲海運等原因,河下逐漸敗落。古鎮現爲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京杭大運河文物遺存。

古鎮歷史

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溝

河下

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在淮安城北河下(當時稱末口)與淮河相接,以利於向北方運送軍隊和糧草。公元605年,隋煬帝又開鑿了大運河(當時稱山陽瀆),溝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後,即於此建滿浦關以通水路。後又建壩築閘,更將閘改爲壩。宋隆興中(1163-1164),魏勝與金人打仗,即由此調兵運糧。韓世忠、梁紅玉曾駐兵於此,與金兵對抗。在元朝時,山陽縣儒學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才遷入縣城。清代朝廷特派鹽運使駐於淮安河下,主管鹽政,並分巡各鹽場。沿海各地所產淮鹽,全部運到河下,經檢驗抽稅後再分運各地銷售。河下爲淮安重要的商埠。

古鎮文脈

河下有專門的地方誌書多種,其中《河下志》即有16卷。據《河下

吳承恩故居

志》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樑、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明清時代,這裏富商的豪宅甲第連雲,與揚州鹽商的園林相媲美。有名的古蹟有狀元樓、魁星樓、吳承恩故居等,還有一批保存較好的名人故居。清代左寶貴的墓也在河下。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樑,都有豐富的傳說故事,是全國所有古鎮中文化底蘊最爲豐富的一箇。明清兩代,河下出過55名進士,有狀元一名、榜眼兩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齊全。出舉人100多人,博學鴻儒司5人。從官職來講,有的人任過翰林、侍郎、尚書,御膳房總管、光祿大夫,也有人做過皇帝的老師,其中有一批是當時社會上很有影響的人物。

河下歷代皆有名人:秦漢時有軍事家韓信,文學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詩人趙嘏,宋代有抗金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有文學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清代有樸學大師閻若璩,考據學者吳玉,名翰林程晉芳,溫病醫學家吳鞠通,數學家駱騰鳳,長篇彈詞《筆生花》作者邱心如,圍棋國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禮部尚書、都御史汪廷珍等。

明末清初,山西、陝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紛紛來淮投足鹽業,並逐漸定居淮安。到了乾嘉時期,生意鼎盛,商人日益增多,爲了聯絡鄉誼,進行商業競爭,他們建立了很多會館。新安會館在周宣靈王廟同善堂(今爲新安小學舊址)、福建會館在福建庵(今蓮花新村北),鎮江會館在北角樓(今存),山西定陽會館在竹巷,寧波人的四明會館在湖嘴街,江寧會館在中街(今存),江西會館在西門外運河邊。河下北部窯溝,當年鹽業興盛時,居民專門從事搬運食鹽。據乾隆《山陽縣誌》記載,“食力之家不下數千戶,東西相距二十里。”

河下古鎮

明清兩代這裏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明清時,河下是淮北鹽集散地,淮北鹽運分司曾設在這裏,並有很多鹽商在這裏業鹽。同時,由於清江督造船廠設於清江浦,河下還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是典型的因運而興,因運而衰的千年古鎮,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之美譽。清末,由於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營的西壩,漕糧由河運改爲海運等原因,河下逐漸敗落。古鎮現爲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京杭大運河文物遺存。

由於歷史悠久,處於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這裏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是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如文樓蟹黃湯包、長魚宴等。

古鎮特色

河下有五大特色:文化重鎮,軍事重鎮,鹽商重鎮,中醫重鎮(山陽醫學的發源地),美食重鎮(淮揚菜的發源地)。建議有關部門景點應向這五方面發展建立。

河下古鎮

1.文化重鎮:河下已建成吳承恩故居和猴王世家陳列館,還計劃建狀元樓。筆者建議應在河下籌建一箇“河下進士陳列館”,如果該館能建成,目前在全國還是首家。也凸出河下是全國進士第一鎮。

2.軍事重鎮:已建成韓信釣魚臺和漂母祠,左寶貴墓。計劃恢復有狀元樓,梁紅玉祠和公園,左寶貴祠堂,程公橋。筆者還建議建二帝閣,市河橋(建議從河下古鎮牌坊市河向東挑到文具廠大門東引水入護城河,在二帝閣對直建市河橋),藏兵洞口遺址,新城西門口城牆遺址,瑪長安故居(瑪繼宗祖父)等。

3.鹽商重鎮:已建成“兩淮批驗鹽引所”,計劃復建有程公橋。筆者還建議恢復“殷家碼頭”,“松竹草堂”,汪氏大院等一些會館遺址。即可說明明清時期河下鹽商在國內地位。

4.中醫重鎮(山陽醫學的發源地):已建好吳鞠通中醫館,對許氏中醫老宅掛牌保護。如能在吳鞠通紀念館再建一箇“山陽醫學陳列館”,“河下歷代名中醫陳列室”,在大門兩旁開個國醫堂診所和藥店,並對汪氏大院(汪筱川老宅),章湘侯老宅,譚繼安老宅,瑪繼宗老宅進行保護,那就更有特色。

5.美食重鎮(淮揚菜的發源地):河下是淮揚名菜第一鎮,歷代是個消費古鎮,富人多,食客多。所以廚藝大師就發明了各種菜餚來滿足富人的要求。如文樓蟹黃湯包,文樓漲蛋,宴樂的長魚席,河下篆香樓的玉蘭片等,其中長魚席花樣就有108樣而名揚海內外,近二年已對文樓進行了修復擴建。筆者建議在文樓旁建個“淮揚菜陳列館”,在湖嘴大街或茶巷或估衣街再建個專門做河下最出名“長魚席”的菜館。同時也建議多開些地方特色小喫,即可吸引本城區食客,也可使外地遊客嚐嚐淮安特色小喫。

地址:淮安市淮安區淮城鎮河下估衣街125號

類型:古鎮古村

等級:AAAAA

遊玩時間:建議2小時

電話:0517-85983918;0517-85970080

官方網站:http://zel.huaian.gov.cn/index1dianhltq/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