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可邑小鎮)旅遊攻略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可邑小鎮)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

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城北方,距彌勒縣城21千米,距石林風景區40千米,轄區面積32平方千米,海拔1930千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奇峯異石林立,樹木繁密,山巒疊嶂,森林覆蓋率達80%。可邑村不僅是阿細跳月發源地,還是阿細創業史詩《阿細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細跳月、阿細祭火、阿細鬥牛、阿細摔跤是可邑村旅遊特色活動項目,古老純樸的阿細婚俗、民風民俗和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能使遊客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可邑民俗文化生態村,意爲吉祥之地。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的紅河州彌勒縣城北端,地處東經10305,,北緯2402,。可邑村距省府132公里,距昆河公路5千米,轄區面積32平方千米,海拔1780米,屬於封閉型岩溶發育的高山地區,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峯異石與多種植被相處共生,山林面積1920畝,森林覆蓋率達80%。可邑村1564畝耕地被嶙峋亂石分割得零零碎碎,人畜飲水靠家庭水窖,主要經濟收入靠種煙和核桃爲主,這裏聚居着彝族阿細支系188戶718人,2011年旅遊收入150萬元,接待遊客25000人次。2011年人均收入5800元。

可邑座落在靠西、南、北的斜坡上,掩映在覈桃、香椿樹中,四面青山環抱,鳥語花香,空氣新鮮,風景宜人。可邑村是阿細歌舞“阿細跳月”發源地之一,也是阿細創業史詩《阿細先基》盛行的地方之一,也是民俗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同時也是雲南省最早開展反蔣武裝鬥爭的根據地之一。

一、可邑烽火臺

烽火臺是阿細人用來傳遞信息的。古時阿細人多於戰爭和匪患,爲確保信息的傳遞,在視線極好的各村各寨的山頂上都建造了許多烽火臺,硝煙散盡,保存下來的烽火臺已成爲旅遊的景點。可邑村烽火臺有三座,每相隔一里就有一座,狼煙再起,鼓聲陣陣,烽火臺傳遞的卻是尊貴的客人到來的信息,表示尊貴的客人已到來,請寨子的人們殺雞宰羊,準備美酒,載歌載舞,歡迎遠方來的客人。

二、可邑寨門

古時候,阿細人爲防止匪患、野獸、瘟疫入侵,村村寨寨都建有城牆,可邑村也建了城牆,共有3道寨門,現保留下了今天我們大家所看到的這一道,成爲迎賓門。可邑村在這裏舉行隆重的儀式,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四方賓客。入寨有三道儀式,一是跨過用清香樹葉(阿細人認爲清香樹葉能驅鬼避邪)點燃的“火塘”,表示清除來客身上的污穢;二是喝一口用玉米釀製的農家包穀酒,表示去除客人身上的睏乏;三是載歌載舞歡迎客人的到來,表示來客已成爲彝家的一員,可以乾乾淨淨地進入寨子了。

三、密枝林

阿細人,從原始到現代均傳說自己的先祖是遠古時祖母與龍0所生,故而有祭龍即祭祖先的活動。人們都認定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至初三日各村寨的龍神即祖先都集中到自己的密枝山林內,每年初二至初三日,村主(村長)帶畢摩和全村相關人員到密枝山,由畢摩主持進行祭祀活動,共同祈求龍神(祖先)當年賜給全村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四季平安。

密枝節是阿細人對人類萬物生存繁衍的追溯,是對生殖繁育崇拜的一項活動。

每年的密枝節前,就要在村中選定一位威望較高的長者做神主,被選中的人要提前三天淨身(洗澡、不與女人同牀)等。農曆二月二日這天,被派爲代表的男子們從村子裏牽着山羊,端着裝在器皿中的五穀、酒等祭祀用品,進入密枝林。在一棵高大的神樹下,神主肅穆地坐在地上。幾位長者畢恭畢敬地把供品擺放在神主前,祭祀的人們在神樹前肅穆地佇立,由畢摩演唱祭祀歌,等畢摩唱畢,把拉去的山羊宰殺後取出-和其它的祭品一同供在神樹下,衆人向神樹、神主磕頭。

祭祀儀式結束後,一羣天真可愛的小男娃娃密枝裏鑽出來,一箇個打扮成小羊羔模樣唱着:“刀給、弦給、喫喫嘎嘎挖給,塘邊青蛙揹着跑,竈頭蟑螂成雙對,地裏螞蚱尾對尾,半夜老貓叫不停……”邊唱邊往村中跑去,到了村中,這一些小羊羔就邊唱邊挨家挨戶討白酒水喝,意爲給小羊羔喝水,在寨子中央的打穀場上,神主家的親屬給小羊羔分乾巴,舀糯米粥。意思是在種神的庇佑下,牲畜興旺人發展。等到所有儀式結束後,衆人們在密枝林邊的空地上生火做飯菜共進晚餐。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神主要在村子中一家一戶去送五穀種,小娃娃們隨後跟着唱一些有關生殖方面的兒歌。

四、阿細跳月的由來

有一箇美妙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阿細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特大火災,漫山遍野烈火熊熊,阿細的家園眼看就要被烈火吞沒,阿細人青年阿者毅然率衆用樹枝撲打野火,爲了不被火星燙到腳,人們不由自主的喊着“阿嘖、阿嘖嘖”,邊喊邊跳邊打火。打了三天三夜,野火終於撲滅。阿細人欣喜若狂,爲了慶賀滅火的喜悅,男人們把樹枝抱在胸前,女人們拍着巴掌,男女排成兩排跳了起來,一直跳到月亮出來,經過演變,阿細跳月從此產生。現在的男女青年也通常用阿細跳月的形式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情。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十分重視、關懷和支持“阿細跳月”,使之走出山門、走出省門、走出國門,到波蘭、朝鮮、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美國、日本、奧地利及香港、澳門等10多箇國家和地區演出。1986年美國樂壇把“阿細跳月”列爲世界十大著名樂曲之一,並在白宮中休時播放“阿細跳月”。

五、生活場景圖

阿細人民的生產生活豐富多彩,富有詩情畫意,在這裏就介紹幾個跟日常生活有關的場景。

1.在阿細地區,每年的五、六月份,山上、地裏都會生長一中野生食用菌——雞樅,那剛出土的雞樅鮮嫩、肥美,是阿細人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圖上的場景就是彝族阿細人在挖雞樅。

2.阿細人是聰明、智慧的民族,家中生產生活用具基本是就地取材,自己製作。圖上表現的,就是阿細人用當地的水冬瓜樹製作挑水用的木桶。

3.有句俗語說“靠山喫山”,阿細山區有豐富的資源,圖上反映的是阿細人正在採食野生馬蜂。

4.圖上反映的是阿細婦女在農忙空餘之閒,用一種叫做“響篾”的樂器演奏阿細山歌,表達生活幸福、懷念年輕時代的情感。

5.《阿細先基》是阿細人的口傳創世史詩,反映了阿細人民的創世歷程、談情說愛、婚喪嫁娶等,圖爲兩位老者正在吟唱阿細先基。通過吟唱使阿細先基得以代代相傳。

6.由於阿細山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頭多地快小,不適宜機械化作業,聰明的阿細人就利用牛來耕田種地。圖爲阿細人用牛和自制的犁耙在耕地播種。

7.竹子在阿細地區隨處可見,勤勞的阿細人用竹子來編制各種生產生活容器,用來搬運、盛裝糧食等東西。圖爲阿細人正在編制背籮。

8.以前,阿細地區生產生活水平較低,各種生活用具缺乏,以至人們只能用自制的傢什來勞作。圖爲阿細人正在自制鐮刀來理髮。

9.阿細婦女聰慧、善良,心靈手巧,善於用五顏六色的刺繡來點綴、裝扮自己,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她們的服飾上到處展現着自己手工刺繡的花鳥及各種象徵性的圖案。圖爲阿細婦女正在刺繡。

六、屋檐圖案

阿細人屋檐牆面上會根據各家的喜好繪製蝙蝠、老虎、大三絃、牛角等圖案,表示圖騰崇拜,保佑一家老小四季平安之意思。

七、阿細人崇拜虎

阿細人一直十分崇拜虎,認爲虎是獸中之王,勇猛無比,能征服一切,所以把老虎作爲自己民族的圖騰,視自己爲虎的民族,意思是自己也象老虎一樣勇猛無比,同時虎能保護自己的平安,因而稱自己爲:“倮倮”,“倮”就是彝族語“虎”的發音和意思。

八、阿細婚俗

阿細青年男女,年到十七八歲就自由戀愛選擇婚姻大事。阿細男女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媒婆,不需介紹。一般有四種相互認識的機會:通常在“阿細跳月”時相互認識;二是唱《先基》時相互抒發感情表達戀情相識;第三是在生產生活中認識;第四是在摔跤、趕集等各種-場上相識。

阿細青年男女結婚手續極爲簡便,不要彩禮、不送嫁妝,不請客擺酒宴,婚禮儀式很大部分是在勞動中進行。雙方中意之後,即約定時間結婚。結婚那天,女方自帶勞動工具來到兩村交界上等候,男方就去把她領回來,一到家,男的說:“爸爸媽媽,我領媳婦回來了”。女的說:“爸爸媽媽,我做媳婦來了”。經一天的勞動能檢驗出女方能否喫苦儉樸,若有毛病即撤銷婚約;中意了,第二天男方回女方家,進門頭一件大事是挑水。如果女方父母同意這門親事,就讓挑水的未來女婿進家,把水倒入水缸裏。如果不同意就不讓倒入缸中。從男方到女方回門的這天,不論離家多遠,喫過晚飯,當晚一定要回到家中。在回家的路上,新媳婦將事先找好的柴禾背好,男子扛着一把斧頭及木柴,待天色夜幕降臨時到家中。這就是所謂“一背燒柴表忠心,一擔清水定終身”內涵所在。

九、驅火妖

阿細人從古至今都傳說着:在遠古的時候,世上無火,人們凍得渾身發抖,手腳麻木,只有擁在一起取暖;有一箇叫“木鄧”的人,卻騎在一棵朽木上,用一根木棍不停地在朽木上鑽動,鑽了三天三夜,身體暖和了,朽木也鑽出火星,以此世上便有了火。火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光明和希望。但是,火中還有部分火妖,火妖會燒燬房屋、燒掉森林資源,給人們帶來許多災難,因此,要將火妖趕走。每年的二月至三月根據本村的氣候情況決定比較適應的一天,由村長帶畢摩和全村相關人員進行驅趕火妖活動,即由畢摩唸經鑽木取火,取出的火星爲“新火”,把火妖分出來由兩人抬着走,村裏的青年男女,用多種顏料繪面紋身,裝扮成各種怪獸,並用棕葉、棕片、樹葉等等遮住下身,一些人手抓牛糞、馬糞、竈灰,一些人手持木刀、木棍、木叉等器具,將火妖趕出村外不會危害村民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同時,亦是警示人們安全用火。

十、阿細祭火

阿細“祭火”,是彌勒彝族阿細人獨特的原始宗教文化。相傳,在那古老的年代,雷擊出“火”被風雨熄滅,阿細先民鑽木取火,農曆二月初三鑽出火星再次帶來歡樂與溫暖。爲此,彝族阿細人把“火”當萬物之神力進行崇拜,並把農曆二月初三定爲“火”的生命日,舉行盛大的“跳火神、迎新火”等祭祀狂歡活動。

活動前夕,家家戶戶,屋內屋外,村裏村外清掃乾淨,準備迎接四方客,已出嫁的姑娘請回孃家挑水、背柴備辦節日事宜。入夜,各家邀客圍聚火塘邊,主人用瓜籽、花生和玉米甜白酒招待,敘友情,談家常,話遠景,火花飛濺笑聲不斷。祭火事宜就在這歡樂喜悅的氣氛中商定。

龍是阿細人的“君主”。先有“龍”後出“火”、“龍”和“火”都給阿細人帶來不少恩惠。“龍”管天,祭龍必求風調雨順,祭火前一天(二月初二)就是祭龍的日子。凌晨,村長張羅村民,抬上祭品和活豬,到了密枝山,松毛鋪滿龍樹腳,擺好供品,宰豬唸經,焚香跪拜祈禱。祭畢,就在密枝山上喫頓祖先飯,宴席高潮,衆人吆喝歡呼助興,同歡共飲,舉杯祝願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四季平安。

二月初三,就是“祭火”的日子。黎明到來,家庭主婦早起盛裝,用煮好的糖雞蛋,粑粑絲款待客人。年青小夥、姑娘打扮一新,備好祭火用品,熄滅家中的舊火。全村操辦一場豐盛的中餐款待遠方的客人。松毛鋪街道,設長龍宴,不分主次隨心共飲同歡,喜慶吉日。

下午三時許,在畢摩經師的帶領下,由精壯的男子們,抬着早已備好的“火神”到龍樹腳,用木杆作杵,在事先鑿好的幹慄樹洞內,不斷地勁力碾鑽,直至鑽出火星,裝入盆內,祭火隊伍邊吹牛角號邊大聲地喊着,“火神來了,大家來取火種啦……喲……喲!”,二人壯男抬着火種,刀棒(棍)開路護送進村,在吆喝聲中穿街而過,繞村而行,把村屋四周的“邪氣”統統驅逐門外,把新火置於早已熄滅的火塘內,加薪燃起常年不滅。

下午五時許,村裏的男子集中到一箇避人耳目的地方,喬裝打扮,用五色斑闌的塗料,精繪紋身,有的男扮女裝,有的扮成面目猙獰恐怖的怪獸魔王,大多用棕皮、樹葉、地板藤遮掩下身,小男孩則一絲不掛-精繪“小雞雞”。裝飾畢,祭火隊伍,由畢摩領頭,抬着火種用“驅鬼符”開道,怪獸魔王手持彩刀木劍簇擁在“火神”周圍,沿街狂吆喝亂跳,以怪誕詼諧的鬼腦和變形誇張的動作,逗起圍觀者捧腹大笑。斑斕躍動的五色人,護着“火神”至村中,畢摩將“火神”燃起篝火。

當暮色蒼茫,夜暮降臨的時候,在熊熊燃燒的篝火四周,早已湧滿了圍觀的人們,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五色人,狂歡亂叫,在此起彼落的歡呼聲中,跳火堆,過火欄,闖火陣等做醜湊興表演無奇不有。五色人繞篝火而起舞,圍神靈而崇拜,在這盛大的節目之夜,熊熊燃燒的金色火光,映明瞭山野,撩動了人們的熱情,小夥子們如顛似狂地彈,姑娘們如癡如醉地跳,人人踊躍,個個參與,傾泄着對火、對土地、對祖先的崇拜與親暱。

“祭火”這獨具魅力的狂歡節是彌勒西山阿細人保存得較爲完整的火文化,2006年省政府已把阿細山寨紅萬村公佈爲“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

地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城22公里(西三鎮可邑村)

類型:民俗村

遊玩時間:建議1-3小時

電話:0873-3029282;0873-3029280

官方網站:http://www.mlkyxz.com/

開放時間: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