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橋區潮州廣濟橋旅遊攻略

潮州廣濟橋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在潮州城東門外,全長518米,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壯麗迷人。湘子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啓閉式橋樑,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該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初築石墩1座,置大船86只,架舟爲梁,拴以大繩,成爲一座浮橋。至明正德八年(1513)始建橋墩24座,其中,東段13座,西段11座。橋墩、橋樑均以巨石砌成,石樑長13米至15米,寬近1米,橋中間以18只梭船連成浮橋。

正德八年(1513)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樑史上的孤例。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臺樓閣,還有2只鐵牛分東西鎮水,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此橋歷經400多年風雨後,橋上的樓臺已不復存在,2只鐵牛亦只剩下1只。1958年改中段浮橋爲鋼樑橋,全面加固維修。

廣濟橋爲浮樑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樑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樑和橋亭三部分組成。廣濟橋全長518米,東邊梁橋長283.35米,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米,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樑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米,由十八隻木船連接而成.

廣濟橋全長518米,分爲三段,靠市區的西岸部分,長137.3米,計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米不等;東岸部分,長283.4米,計十二孔,十二墩、一橋臺,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橋墩寬從6米至13米,墩長從11米至22米不等,最小橋墩的表面積超過60平方米,大的可達200平方米以上。廣濟橋上共計有匾額43塊,楹聯25對。其中殿式閣匾25塊,亭臺匾18塊。廣濟橋現有橋亭30個,其中12個爲殿式閣,18個爲雜式亭臺。廣濟橋每跨均架四條巨大石樑,最大的長約15米,寬1米,厚1.2米,重約50噸。最小的長約12米,寬1米,厚0.8米。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是韓江最重要的橋樑。韓江流域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初創期的100多年裏,廣濟橋的橋樑是木質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爲石樑。受架樑材料性質的限制,廣濟橋橋墩非常密集,兩墩之間最大的距離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橋墩使廣濟橋的排洪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浮樑結合的結構可以減少中間部分的橋墩,極大地減少對徑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開浮橋還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橋的排洪能力,使大橋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廣濟橋的橋墩有2種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爲六邊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爲五邊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橋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徑流對大橋的衝擊。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爲了能同時緩衝來自上下游的衝擊力。南宋時期,韓江三角洲還沒沖積形成,廣濟橋下游陸地還處在形成之中,大橋受到海潮的衝擊時,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對大橋的衝擊。廣濟橋的船型墩數量超過總墩數的一半。由於韓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廣濟橋建成之後多次有橋墩被損,修理時期不同,又沒有嚴格按原來的墩型修復,所以後來隨着下游陸地的沖積形成,海潮離橋漸遠,後期修復的橋墩就改成半船型墩。

廣濟橋上的橋屋可以爲橋樑和過往行人提供遮護,使橋身和過往行人少受日曬雨淋。橋屋同時能增加橋身重量,增強橋身的穩定性,提高橋身的抗風御潮功能,延長大橋壽命。廣濟橋的橋屋跟西南的廊橋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橋是走廊式,整座橋的橋屋連成一條走廊,比較封閉。廣濟橋的橋屋只建在橋墩上,互不相連。

廣濟橋歷史上有過很多次維修,2003年的維修把橋屋改成橋亭,橋亭獨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風。韓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峯過境時常常漫過橋面,獨立通透的橋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臺風,廣濟橋所處江面開闊,風力很大,獨立通透的橋亭通風透氣,有效地降低了颱風對大橋的傷害。廣濟橋的橋亭爲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石柱支撐木構大屋頂,石柱粗壯,大屋頂厚重結實,重量和強度上都能滿足抗洪御風要求。

傳說之一“仙佛造橋”。即唐代韓愈來潮州後,爲了溝通兩岸,請他的侄孫韓湘子等八仙與潮州的廣濟和尚分東西鬥法造橋。由於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間一段未能連接,由廣濟和尚用禪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蓮花化作巨纜和十八隻梭船連接起來,因此分別稱橋名爲“湘子橋”和“廣濟橋”。而在他們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變成的“烏洋山”(浮洋鎮)和豬變成的“豬山”(磷溪鎮)。

傳說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規模修橋的潮州知府,並在橋上建“廿四樓臺”而有“江南第一橋”之譽。由於建橋需大量石料,此時傳葫蘆山上出有2塊怪石,使潮城經常有火災和訴訟。於是他親自帶人上山,帶頭砸下2塊怪石,並題下了除怪石詩(此詩及“王源除怪石處”刻於石上,“文革”時被毀)。王源此一舉動,不僅破除了人們對怪石的恐懼,也解決修橋的部分石料。

傳說之三“吳府公祭水”。吳府公是清代道鹹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某年因韓江水漲淹上城牆,潮城危急,他在東門樓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於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於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說也奇怪,此時洪水就退了。此後,人們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並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環城東路廣濟城門對面

類型:古蹟橋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0768-2222682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10:00-17:30(17:00停止售票),週六、週日及節假日:9:00-17:30(17:00停止售票)。如果遇到特殊航運期,具體開放時間請以景區通告爲準。

門票信息:

門市價:20.0元

湘橋街道:湘橋街道位於廣東省潮州古城中心區域,因轄區內有“湘子橋”而得名,辦事處設於太平路柳衙巷26號。湘橋街道東臨濱江長廊,西與西湖街道的上西平路交界,南下東平街,北抵上水門街。街道下設開元、義安、昌黎、太昌、分司五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0.63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8405人。轄區內有開元中學、昌黎路小學、義安路小學、錚蓉幼兒園,在校學生5000多人。 湘橋街…… 湘橋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