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法泉寺石窟旅遊攻略

法泉寺石窟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於縣城東十公里處紅山岔內,四周紅色石質山體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湧出,以“法門”“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是隴上聞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開鑿,始建於北魏時期,唐宋兩代較爲鼎盛。現殘留36個洞窟,保存有唐代以來雕塑佛像及壁畫等珍貴文物,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監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1106年)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雲寺爲上下兩院禪寺,允許會州法泉寺容納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靖虜衛指揮房貴與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創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藍殿、觀音堂等。明代兵部尚書彭澤青年時遊學至靖遠,曾寄身法泉巖洞潛心讀書,作有《東山八景》詩及《仙堤賦》等詩文。近代有張大千、于右任、何裕、範振緒、張雲錦等文化名人尋訪古寺並留下墨寶。張大千曾題聯:“巖前柱杖看雲起,松下橫琴待鶴歸”,臨洮何裕題有“法能護體,地翠千里;泉可洗心,靈映九州”,均已木刻懸掛寺內洞窟門上。現今珍藏於甘肅省圖書館的文溯閣《四庫全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內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視爲修行善地,證道勝境,譽稱“法泉地靈”,是靖遠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開始,政府號召,社會捐助,對法泉寺文物古蹟重點保護,修復石窟,再建樓閣,恢復舊制,引水上山,植樹綠化,使其面貌煥然一新,昔日雄剎,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創建歷史,珍貴的文化遺產,獨特的紅巖景觀,成爲隴上黃河風情線一處重要的旅遊觀光地,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用時參考

1小時

交通

乘大巴車到靖遠,然後在靖遠車站乘去平川的車,告訴票員到法泉寺提醒

門票

10元

開放時間

8:00—18:00

景點位置

甘肅省白銀靖遠縣東灣鎮大壩村紅山岔中法泉寺

東灣鎮:東灣鎮位於靖遠縣城東北部,東與平川區寶雞鎮、共和鎮接壤,南連烏蘭鎮,西臨黃河,與糜灘、三灘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區陡城鎮。因黃河由西而來至此轉北流去,呈彎形,又在縣城之東而得名--東灣。東灣鎮總面積229.3平方公里,摺合34.4萬畝,有效耕地4.464萬畝。行政區劃現轄三合、大壩、瓜園、楊柳、砂梁、南頭、東灣、紅柳、滋泥水、馮園10個村,78個村民…… 東灣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