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縣莊子祠旅遊攻略

莊子祠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莊子祠坐落在蒙城縣渦河北岸漆園鎮。莊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時期人,比孟子小三歲,名周、字子休。據《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爲蒙漆園吏",不久即隱居。莊子一生只做學問不做官,家庭雖貧,但他生活得卻非常逍遙:當時楚國、梁國、齊國等都請他出來做官,其中楚國請他做相,他堅辭不就;他愛垂釣,常在其家鄉濮水(今芡河)邊釣魚(現蒙城呂望鎮芡河邊仍有莊子釣魚臺遺址);他老婆死了,他能擊盆爲歌;一覺醒來,他不知在夢中是他變成了胡蝶,還是蝴蝶變成了他;他可以在意念中扶搖直上九萬里,北至北海,南至天際,正像易中天先生所說,莊子的一生活得精彩、充實、瀟灑。

莊子祠始建於宋元豐元年(1078),當時蒙城縣令、祕書丞王競,有感於一千多年來,莊子的家鄉竟沒有給莊子建一箇紀念的地方,於是多方籌款,爲莊子建祠,並請好友蘇軾撰文紀念。蘇軾撰寫了《莊子祠堂記》,文曰:"莊子蒙人也,嘗爲蒙漆園吏。沒千餘歲而蒙未有祠之者,縣令、祕書丞競始作祠,求文以爲記……。"此祠堂建於渦河北岸舊縣衙東漆園故址中,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臺等。每年祭祀,從未間斷。《莊子祠堂記》收在《蘇東坡全集》中。這裏有一箇問題,即爲什麼一千年後莊子故里蒙城纔給莊子建祠呢?大家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末年,死後80年(206)即開始了西漢統治。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雖向道,但求的是黃老養生長壽之術,政治上仍尊儒。東漢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確立,莊子雖然也被道教追封爲教主,但地位遠不及老子。魏晉時期,莊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觀、玄妙的宇宙觀和虛無的人生觀,受到當時玄學的追捧,名聲大振,但由於社會的動盪,爲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風氣,因而也不曾有人建莊子的紀念場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莊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國大興建道教活動場所之風,宋神宗(1068--1078)元豐八年(1078),神宗過世,神宗的母親高太后因其孫哲宗年幼,而垂簾聽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澗人,聰明的縣令王竟,此時建莊子祠,既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慶賀的含義。

明朝天順(1457--1464)年間,莊子祠被黃水淹沒,明萬曆八年(1580),知縣吳一鸞於縣城東關重建。重建的莊子祠堂規模宏大,頗爲壯觀。有逍遙堂、夢蝶樓、卷篷各三間,道舍三間,魚池橋一座。左爲夢蝶樓,右爲觀魚臺。逍遙堂居中,堂中塑莊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禎五年(1632),知縣李時芳重修逍遙堂,增建五笑亭,闢池爲莊子濠上觀魚園,並親撰《新修莊子祠記》,刻碑立於祠內。門前立丈餘高的石牌,鐫刻"莊周故里"四個大字。

今天,宋、明時期的莊子祠均已不在,僅蘇軾的《莊子祠堂記》猶存。

1995年6月28日,蒙城縣委、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堂舊址第三次重建莊子祠,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馭寰作總體設計。佔地面積52畝,總建築面積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築羣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中軸線貫穿,將主要建築放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前趄後寢,建築體量是前低後高,主次分明,長幼有序,門制重重。進入大門之後,又出現三門,即古衡門、莊子門、漢闕門,過了這三道門之後,纔可看見逍遙堂(大殿)。大殿前有左右配門,東西月門,這一大組門成爲進入莊子祠大殿之前的序曲,步步引人入勝。東西萬樹園,體現自然,有一種自然野趣,此設計規劃超出歷史上各代建造的莊子祠的規模。

此次重建莊子詞,在施工中分爲兩期建造。第一期的建設項目就有漢圍牆、東西萬樹園圍牆、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現已基本竣工。二期建設項目有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魚臺、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等。

地址:漆園辦事處省道203與省道305交匯處

電話:0558-7772355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爲“老莊哲學”。代表作爲寓言《莊子》,被唐明皇封爲《南華經》,他本人也被封爲南華真人,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 莊子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