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旅遊攻略

長青春科爾寺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青春科爾寺又稱理塘寺,於1580年由第三世0喇嘛索南嘉措創建,是康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黃教寺廟。長青春科爾爲藏語譯音,“長青”意爲彌勒佛(即未來佛)“春科爾”意爲0,“長青春科爾”意爲彌勒佛0(標誌着0常轉、妙諦永存)。寺廟佔地500餘畝,坐北朝南,背靠崩熱神山和多聞正神山。相傳三世0索南嘉措在安多地區(青海)傳經返藏經過理塘時,按途中巧遇的諸多吉祥徵兆,在這裏看到一處奇境——背面(北面)山勢特高,像一尊財神盤腿而坐,手持珍寶;右面(西面)山嶽十分壯觀,像一隻巨鵬展翅欲飛;左面(東面)山嶽非常奇妙,像一頭巨象曲身而臥,從北向南伸直長鼻,兩腮處的清泉像兩條潔白的哈達,從象鼻兩側潺潺流過,左側是無量壽甘露,右側爲蓮花生甘露;對面(南面)山巒起伏,奇峯聳立,主峯山腰自然形成一幅十相自在圖文。山麓下洶湧的理塘河宛若青龍盤旋而行,中間寬闊的大草原芳香四起,其間肅立着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吩咐興建的菩提白塔,奇觀美不勝收,與900多年前,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在《噶當弟子問道錄》中的預言相同。欣喜之下,索南嘉措在貌似巨象長鼻鼻樑的山嶽間興建了這座長青春科爾寺。因長青春科爾寺的這段傳奇故事,使該寺名聲大振,在藏區素有“上有拉薩三大寺,下有安多塔爾寺,中有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的說法。

寺廟初建時,有喇嘛百餘,房屋不多,經濟能力也薄弱,在蒙古法王契克阿登和雲南麗江的納西族土司幫助和扶持下,才又修建了大招殿、吳王殿。隨着寺廟的日益發展和興盛,在阿扎-任堪布時,又修建了頂上大殿,寺廟才初具規模。清道光十八年(1838)降生於我縣的昂旺羅絨益西登地吉成曾爲十世0轉世靈童之一,因-制籤落選,被冊封爲“香根”-,在哲蚌寺獲得格西學位後,任長青春科爾寺第五十一任堪布,臨終前被十三世0土登嘉措冊封爲康南最高-,並授權統管康南教務。此時,香根-名震康南,香根之名也在該寺歷代冠用。民國二十年(1931)二世香根昂旺羅絨登增次來嘉措大興土木,在到處講經募化籌集資金的同時獲得西藏地方政府經濟上的支持,擴大了頂上大殿,維修了吳王殿及除大招殿兩處的公房。爲鞏固和擴大理塘寺在康南的力量,二世香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在政治上採取了“郭睦友鄰、親漢近藏”之政策,使理塘寺在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就連國民政府西康省主席劉文輝也曾送茶葉500馱。駐理化曾言樞於1941報請西康省政府批准,在寺內成立了“調解委員會”,使該寺獲得了司法權的合法行使,並於1944年夥同部屬史建候在寺內建立了漢僧院。

經歷年擴建,到寺主二世香根時期,該寺已有佛殿、經堂等20多座主建築和20多座-宮室,400多座僧舍,起伏錯落,形成一組獨特、嚴謹、華麗的建築羣落,僧侶近4000人,在整個藏區聲譽極高,成爲康巴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

文革後,寺廟被省政府批准爲重點開放寺廟,省、州政府多次撥款對寺廟進行維修,經過十餘年的改造,寺廟已恢復了彌勒殿、大經堂、千佛殿、法相院、香根寢舍、金頂紅宮等寺廟建築;由僧衆百姓捐塑了19米高的彌勒佛像及千佛殿內的三千座佛像;金頂紅宮內還設立了一、二世香根-的靈塔;三世0、五世0的足印是寺廟的鎮寺之寶。

當你走進神聖的大殿,牆角邊的一塊塊嘛呢-石講述着寺廟四百餘年的歷史。金色的馬鞍,麒麟號角上的道道銅箍,十世班禪大師的坐牀,僧侶們翻動着的古老刻板《甘珠爾》和《丹珠爾》以及虔誠的信徒們轉動着經筒,這些都無不追憶着長青春科爾寺昔日的故事。如今,該寺的幾大主建築已修復一新,僧侶已達2000餘人,學經制度及每月的各種修供儀軌和每年的0會(如跳神、辯經、轉山、展大佛以及酥油花會等)也恢復完善。長青春科爾寺又以富麗堂皇的建築、琳琅滿目的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精美絕倫的雕塑和浩瀚的文獻藏書等,成爲一座當今藏族宗教、文化、藝術的寶庫。

保護範圍:以香根故居四周外緣向東外延35米至日者聖水,向西外延20米至西河溝,向南外延150米至郎瑟山,向北外延1米至紅旗一隊村(圍牆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向東、西、北外延30米,向南外延50米。

延伸閱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