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外灘“情人牆”旅遊攻略

外灘“情人牆”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源於上海外灘。所謂的情人牆,實際上就是一道用水泥砌的防洪牆,但這兒卻是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上海最浪漫的地方。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成百上千對青年男女,就會悄然出現在外灘,開始上演如今的人們無法想像的“集體戀愛”的話劇。

大概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時候,由於當時經濟物資匱乏、文化娛樂設施單調、住房特別緊張,一家七、八口人擠在10幾個平方米的斗室裏四世同堂,已經司空見慣了。當時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沒有地方去互訴衷腸,卿卿我我,沒有咖啡店,晚上公園早早地關門了。一對對熱戀中的情人,就將外灘從外灘公園至金陵東路1500米的長堤塞了個水泄不通,男女整齊地排列着,耳鬢廝磨;這就是上海灘最早的情人陣地---外灘情人牆。

當年有個《紐約時報》的記者記錄了當時外灘情人牆的情形:“沿黃浦江西岸的外灘千米長堤,集中了一萬對上海情侶。他們優雅地倚堤耳語,一對與另一對之間,只差一釐米距離,但決不會串調。這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最壯觀的情人牆,曾爲西方列強陶醉的外灘,在現代中國,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

情人牆的產生,是有其原因的,一則上海人生存空間狹小、普遍住房條件窘迫,男女青年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如果到對方家裏去,就必須在那些家人的目光關注下呢喃低語、眉目傳情,其尷尬程度可想而知。沒辦法,那就到戶外去,那時的公園,除了盛夏,晚上一般都不開門。那時是沒有什麼咖啡館、酒吧、茶坊、舞廳可泡,故而情侶們大量涉足的活動場所只有馬路,於是“蕩馬路”、數電線杆子就成了談情說愛的代名詞。

情侶們蕩馬路當然要盪到人跡稀少、燈光昏暗的所在地,這樣又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當時社會治安情況較差。到冷僻角落容易遭到搶劫或流氓阿飛的侮辱。因此上海的情侶們不約而同地要找一箇既隱蔽又安全的地方,於是衆志成牆了,外灘情人牆就自然而然慢慢地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情人牆真是一箇再好不過的戀愛場所,在這兒,沒有人打擾你,也不用擔心會碰見熟人,因爲大家來這兒的目的都很明確,那就是談情說愛來了,旁若無人,一門心思,因此也不怕別人笑話你。即使陷入熱戀中的人們忍不住做出一些親暱的舉動,如握手、摟腰、親吻,別人也會熟視無睹。所以在這兒談戀愛,既安全又輕鬆,既浪漫又不用任何消費,而且面對的是可以見證神聖愛情的母親河黃浦江。

試想,明月當空繁星點點,江波閃閃搖曳倒影,清風陣陣沁人心扉,身邊簇擁的是心愛的人兒,那小布爾喬亞的味道濃得不得了哦。1978年的某一天,有好事者在黃浦江外灘北京東路到南京東路一段200米長的江岸邊作過統計,有600對情侶在談戀愛,平均一米距離就有三對戀人6個青年男女。如果有朋友或許要問阿華頭,儂迭個上海土著,當年是否也去過外灘情人牆?呵呵,我一定笑着對你說,瞧你問的。

如今,在外灘情人牆談戀愛,已經成爲一代上海青年的甜蜜的往事,如今情人牆水泥做的防洪牆,已經被花崗岩、大理石與鑄鐵雕花欄杆所取代,但是青春記憶將永久存在。情人牆是一代上海青年在寸草不生的水泥地上,用浪漫的愛情創造出來的一片濃蔭如被的大森林,讓熱戀中的情侶得以圓仲夏夜之夢。

90年代後,外灘情人牆的概念逐漸被各式咖啡館、舞廳、茶樓等新約會場所淡化。據調查統計,目前上海青年人前三位的戀人約會的地點分別是:新天地、人民廣場綠地與復興公園。不過上海情人牆依然灼熱。據瞭解,平均每天20萬外灘遊人中,情侶大概有兩萬對。不跳舞,不泡吧,來外灘吹吹風看風景已成爲情侶們的新時尚。

用時參考

半小時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位置

中山東一路外灘500號黃浦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