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敦煌古城(敦煌影視古城)旅遊攻略

敦煌古城(敦煌影視古城)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敦煌古城爲漢敦煌郡治,位於黨河中下游綠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併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裏,於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築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並築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敦煌古稱"三危"。《都司志》載:"三危爲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縣城東南三十公里。三危聳峙,如危卵欲墜。故云。"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峯,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與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於三危",成爲敦煌歷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裏就有屬於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遊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吞併羌人,趕走烏孫,成爲敦煌的新主人。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擊走月氏,敦煌爲匈奴佔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歷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

古城現況

敦煌古城現僅存南、北、西三面斷續殘垣。東面已被水衝坍陷無餘,在黨河西岸河牀上可找到部分基址。據殘垣遺蹟推測,故城範圍南北長1132米,東西寬718米。就地取土,層層夯築,夯層厚12釐米,垣基寬6-8米,殘高4米許。四角築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許,高出城牆一倍,下部夯築,上部多土坯壘砌。西牆正中殘留門洞一座,當屬西域無疑。該城爲漢代故城,經西涼、唐代兩次加固維修。城內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庫,其餘均闢爲農田,地表無遺物可覓。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爲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爲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

“仿宋沙洲城”、“敦煌電影城”,是1987年爲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爲藍本,由日方出資,參考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精心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敦煌古城位於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於一體,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北宋時期的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點綴以不同地域的過街樓、佛廟、當鋪、貨棧、絲綢店、酒肆、飯館、住宅等,作爲拍攝用道具,互爲背景,相輔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後在這裏拍攝過《封神演義》、《怒劍嘯狂沙》、《新龍門客棧》、《敦煌夜談》、《沙州王子》、《海市蜃樓》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視劇目。現已成爲敦煌主要的遊覽參觀點。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距市中心25公里。

地址: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18公里處的大漠戈壁灘

類型:影視城古鎮古村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937-8837353

官方網站:http://www.dhgucheng.com/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交通

古城無公共交通,一般遊客都是在遊玩敦煌西線時包車路過這裏,包車西線一天約450-550元

門票

門票40元/人;

7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1.2米以下兒童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