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區晴川閣旅遊攻略

晴川閣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漢陽龜山東麓長江邊的禹功磯上。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爲"三楚勝境"。

晴川閣qíngchuāngé,又名晴川樓,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晴川閣與武昌黃鶴樓夾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爲襯托,蔚爲壯觀,有“三楚勝景”之稱。名冠四方的樓閣隔岸相對,在萬里長江上唯此一處。

晴川閣最早爲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爲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有“楚國晴川第一樓”的美譽。現爲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於198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17年以來,先後接待了中外遊客350餘萬人次。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爲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AAA景區”。

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爲"三楚勝境"。曾多次被毀,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於1985年重建,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臺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杆爲木質,朱漆彩繪。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其北側爲"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緻。禹稷行宮並立于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

現存建築爲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佔地350平方米。其建築爲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中軸線兩側捲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其西側有一箇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攢尖頂禹碑亭。亭內立有毛會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羣,爲武漢名勝之一。

禹稷行宮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洗馬長街86號,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現存建築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一處爲紀念大禹而建的古建築羣,包括禹稷行宮及禹碑亭、朝宗亭、山門、楚波亭、碑刻。整個建築羣佔地10,009平方米。

修繕一新的禹稷行宮,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佔地面積爲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

禹稷行宮大殿門兩旁窗子下面的檻板上,正中是碩大的圓珠圖案,左右各有一龍頭張口相向,上面是蝙蝠,下面是雙錢,也是橫看二龍戲珠,縱觀福壽雙全。然而這裏的“壽”卻不是變形字體,而是由碩大的圓珠中的一隻鶴(象徵長壽)來寓意的。那珠中除鶴外,還雕有一隻鹿和梅花及梧桐枝,合起來則爲“鹿鶴同春”。大殿下正中的替木上,中間是一輪紅日,兩邊各有一隻鳳鳥相對而立,擺動着長長的尾翼對着太陽翩翩起舞,這叫“雙鳳朝陽”。

禹稷行宮呈合院式佈局,面積爲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屋面蓋小青瓦。禹碑亭面闊3.6米,石柱、木構架,以16攢三踩斗栱承託亭頂,上蓋灰筒瓦。亭子正中,樹立兩塊禹碑。朝宗亭爲六角攢尖頂式建築。無斗栱,青瓦飛檐。楚波亭爲扇形平面歇山捲棚頂式暖亭。荊楚雄風碑總高3.8米,雲紋碑額。

正立面爲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牆,其他三面爲青磚半砌風牆。大殿爲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裝飾並承托出檐,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爲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脊吻、坐獸等。

朝宗亭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於此。《尚書·禹貢》中有 朝宗亭 朝宗亭 大禹治水“江漢朝宗於海”的說法。 “朝宗亭”上的對聯: 山勢西分巫峽雨; 江流東壓海門潮。 朝宗亭的來源據說是大禹治水成功於此,所以《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於海”的說法。這對聯撰的實在是好,雄壯磅礴,甚有氣勢。當時在公園中游蕩一圈後,禹稷行宮檐柱上的那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的對聯已經記不全了,此聯卻一直刻在腦海中。

晴川閣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後又摹刻於西安碑林。現在的這塊是從西安碑林摹刻於此。歷經了百轉千回,才得以呈現於此。

荊楚雄風碑 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爲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爲讚揚荊楚民衆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武漢鐵門關位於漢陽區晴川閣景區內,始建於三國時期,史載“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隨着漢陽城的興建,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爲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變成了旅遊勝地。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牆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蹟連同廟宇一起成爲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

如今的鐵門關關體牆面由紅沙石砌成,城牆內部結構爲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內陳《三國演義》中人物系列塑像故事,與濃厚的民族建築風格融爲一體。站在鐵門關上,可見煙波浩渺的長江、平靜如秋月的東月湖以及清麗秀雅的漢江從郤月城旁流淌而過。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洗馬長街86號

類型:古蹟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27-84710413

開放時間:9:00-16:30

門票信息:免費開放

晴川街道:一、主要職能1、指導、支持社區居委會的工作;2、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做好勞動就業和有關社會保障工作臺;3、負責轄區愛國衛生、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4、組織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劃,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工作;5、依法做好計劃生育管理工作;6、開展擁軍優屬、青少年校外教育…… 晴川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