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市鐘山石窟博物館旅遊攻略

鐘山石窟博物館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子長縣原名安定。邊區政府成立前,其縣治一直在安定鎮。鐘山石窟就位於距安定故城10裏的鐘山南麓,秀延河畔。距縣城15公里。鐘山石窟,又名石富寺、萬佛巖、普濟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安定八景之一,被國內外專家譽爲“第二敦煌”。石窟保護區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宮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巖大禪師浮圖塔5部分。始建於東晉太和年間。

過秀延河石橋,迎面爲石窟牌坊。牌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北面刻聯“開方便門,登歡喜地”,橫額“鷲嶺飛來”。南面刻聯“自漢自唐數千載相傳勝境,爲神爲佛億萬年永固皇圖”,橫額“三教聖人”。上有佛、道、儒先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造像。

牌坊後寺院山門爲巨型塊石修砌的拱形門洞,門楣鐫刻“石宮寺”三字。過山門,跨數十級臺階,就到“萬佛巖”,即鐘山石窟。窟頂有“洞天福地”四個蒼勁工整的楷書摩崖題刻。萬佛巖已發現大小石窟7個。以中窟保存最爲完整,排爲主窟,始建於宋代,距今900餘年,歷代題詠甚多。清《延安府志》載:“鑿石爲宮,佛像萬餘,備極工巧”。明代御史胡文璧詩:“萬佛巖頭訪舊宮,洞天深處碧玲瓏。山坡積雨苔紋綠,塞地先秋霜葉紅。”明詩還有“夕陽一望山無數,萬佛巖前綠樹低”、“霽雪山程遠,寒雲石洞深”,清詩有“萬佛巖前百尺樓,羣峯屏繞水環流”。《子長縣誌》稱:“洞內富麗堂皇,色彩鮮豔,萬尊刻工精細、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佛像排錯落有致,中外學者認爲,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具極高的歷史、科學、藝研究價值。”

主窟呈長方形,平頂八卦藻井,大殿東西寬16.4米,南深9.5米,高5.5米。正中壇基上有三組大型立體石雕,造14尊,主佛像爲“釋迦牟尼三世佛”,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3尊像均通高3.54米,就地而雕,與壇基連一體。壇基前有乘青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釋牟尼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鬚彌座上,左手附膝,右臂上屈作手印。身著敷搭雙肩袈裟式外衣,袒胸赤足,下著大裙,螺大耳,眼微下視,形象莊重。左右分立迦葉和阿難兩弟子。迦葉雙手合十,瘦骨嶙峋,面部棱角分明,胸前肋骨清晰,表了其歷盡艱辛的苦行生涯。阿難則雙手合十作祈禱狀,面貌英俊,溫順文靜,一副聰明睿智的形象。

壇基東西兩端各立一尊協侍菩薩。還有三尊觀音菩薩像,一尊立像,高1.2米,兩尊坐像,通高1.62米,均頭戴高冠,披纓絡寶石,寬頸圈,袒胸赤足,下着裙,綵帶飄舞,刻工細膩。壇基前後兩排共有8根頂天立地的方形石柱,每根石柱周密無間隙地刻滿了數層浮雕佛像和造像龕。石窟四壁密如星地均雕滿佛像,數以萬計,形態生動,各具千秋,多以佛故事爲主。

窟內雕刻以佛爲主,到明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精雕了道教的老子、關帝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造像補雕其上,史稱“三教聖人”,是中國釋、道、儒三教合一的產物。鐘山石窟,氣勢恢宏,藝術精湛,其造型不僅繼承了唐代雕刻豐滿圓潤的寫實風格,而且對造像的心情、性格等內心世界作了細緻、微妙的刻畫,富有生活氣息,民族特色濃郁,歷史特徵鮮明,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是人們研究宋、明、清宗教史、民俗、藝術的重要形象資料。特別是泥金彩繪保留上千年,色澤經久不衰,鮮亮如初,在當今仍是一箇科學之謎。所有雕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與石窟渾然一體,是石窟藝術“拓雕”技藝的實證。窟羣內的萬尊石雕造像均爲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寶。

蕭寺宮位於石窟西側80米處,俗稱小寺宮。現存正殿、中殿。正殿有清代3尊石佛像,中殿有10尊閻君石雕像。

鐘山石窟寺塔,又名普同塔,矗立於石窟上方山坡,六邊形、五級,始建於明,清代多次修茸。

惠善大和尚浮圖塔,位於石窟西400米處,六邊實心石塔,五級。

松巖大禪師浮圖塔,位於石窟東250米處,塔高3.30米,九級,幾乎每層都有圖文石刻。

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鐘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建成公園式的古文化旅遊風景區,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4萬多人次。1990年,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爲此題詞:“陝北第一石窟”,稱讚其“敢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

延伸閱讀: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