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濟南老商埠景區旅遊攻略

濟南老商埠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老商埠項目一期位於市中區經四路、中山公園東側,是濟南商埠風貌區“三經四緯、一園六坊”核心嚴控區中首個啓動的實施項目,尊重濟南風貌保護區的真實性與延續性,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和格局,植入老商埠文化屬性,實現整體保護與全面提升。

除嚴格保護地段內現存文物、傳統風貌建築外,通過遷建、移建、復建等方式,結合利用老舊材料、老構建進行傳統立面建設,以中西融合、新舊結合爲基調,將濟南傳統的商埠區建築與充滿現代感的商業融爲一體。

100多年前,濟南自開商埠,創造了近代中國內陸城市對外開放的先河,並極大促進當時濟南的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成爲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箇典範,見證了濟南百年滄桑沉浮。從自開商埠到歷史重塑,濟南老商埠凝聚着太多商業、文化、老字號留下的歷史記號,見證了濟南的城市發展和革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濟南經濟再度實現了騰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經歷過百年風雲的濟南城,又在新徵途上迎接新挑戰,以嶄新的姿態和包容的態度創造“二次開埠”的新輝煌。

濟南近代史上有數不清的“第一”,都是開埠“開”出來的。譬如1905年,莊鈺、劉福航發起創辦濟南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資本工業——濟南電燈公司;同年,由英國傳教士懷恩光創建的濟南第一家自然博物館——廣智院對外開放;商埠區第一家戲院——興華茶園(後改建爲北洋大戲院)建成;同年,軍閥張懷芝在西關外創辦濟南第一家商場式市場——新市場;1906年,第一家外國銀行——德華銀行於經二緯二路開設……

濟南開埠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如今濟南的許多道路都以經緯命名,如“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更有趣的是,這裏的經緯與地理座標的經緯恰好相反。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1904年,濟南把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爲限(今經一路)等東西長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同時在商埠內規劃經緯馬路。按照古代紡織業的說法,“長者爲經,短者爲緯”,濟南把東西向的道路命名爲“經”,南北向的道路命名爲“緯”。這一命名的方法,充分反映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

開埠後發達的交通以及口岸與內地之間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促使行棧貿易在濟南嶄露頭角。1908年,濟南始設棉花行、雜皮行、綢緞梭布行。民國成立後,糧棧商也開始由洛口遷入濟南商埠。與傳統鹽、典、錢等舊式商人不同的是,濟南的行棧商人在新興貿易領域興業生財、積累起可觀的資本之後,不是將資本轉向土地,而是熱衷於將經營範圍向工業領域拓展,興辦新式工業,諸如麪粉、紡織、捲菸、火柴等。

民國建立後,濟南近代工業迎來了蓬勃的春天,尤其以麪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爲迅速。1923年,濟南僅麪粉廠便有9家,日產量達4萬餘包,除滿足當地4000餘包的需要外,多數外銷。20世紀20年代初,濟南的紡織印染業戶數達60餘家,產品豐富齊全。在1928年刊發的《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中這樣描繪當年的盛景:“工業發達,工廠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發展未可限量”。1933年,濟南工業的資本和產值分別佔到全省的20.5%和29.7%,成爲全省的工業重心。

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它既帶走了流年,也濯新了記憶,徜徉在經二路上,你常常會發現老濟南的另一面。這些古老建築、尋常巷陌就像歷史的年輪,記載了平凡淡樸的生活,展現了多姿多彩的顏色。

地址:濟南市市中區經四路3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