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小河古村·評梅景區旅遊攻略

小河古村·評梅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郊區的義井鎮小河古村評梅景區,是陽泉市首家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因民國才女石評梅而得名。

庭院深深深幾許。走進小河古村,鱗次櫛比的房屋建築讓你有穿越回曆史之感。在這座古村裏,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街巷有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遠興巷、石家老宅巷東、石家老宅巷西等;另外還有古井、古磨等文物古蹟。小河村保存了相對完整的、真實的歷史遺存,同時附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體現了很高的文化水準,反映了當時文化的輝煌,見證了明清時期該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小河村文化底蘊深厚,現存的建築遺產非常豐富,有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共計18.3萬平方米。小河歷史文化名村的建築類型也非常豐富,其中寺廟建築有關帝廟、觀音庵等,祠堂建築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等,商業建築有當鋪、商鋪、醋坊等。

·自然遺存·

小河村四周山崗環繞,綠樹成蔭,村前有小河(現覆蓋到路下),背山面水,負陰抱陽,背山可以防西北風沙的侵蝕,可以接納充足的陽光;面水可以方便生活。整個古村落純樸平和,恬淡寧靜,有幽靜、古樸、自然、原始之美。小河村就坐落在這片青山的環抱中,傳說當年日軍從村口經過竟未發現村的入口,可見其環境的優美。小河水靜靜地流淌,村中炊煙裊裊升起,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小河村中的大多建築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自由、隨意、有機地分佈於山凹之中,散落於山坡之上,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與山體自然地融爲一體。大的宅院也順應地形,呈階梯式分佈,如石家大院,從進院的第一個臺階算起,要登七十六級臺階才能到達最高處的正房。建築層次豐富,自山下向上望去,建築層層疊疊,佈局完美;自山上向下望去,整個小河村盡收眼底,令人觀賞到青山環抱的美景。

小河村古樹衆多,有的甚至有300年以上的樹齡,樹種多爲國槐,其他樹種較少,其中在李家大院有丁香一棵、古柏一株,石家大院有古柏兩株等。一般圍繞古樹周圍會形成一箇公共的活動場所,人們在此聊天、品茶、下棋,體會着鄉村生活的無窮樂趣。這些古樹也見證了小河歷史文化名村的古往今來。

小河村宗教文化氛圍濃厚,有關帝廟、觀音庵和神萃宮等,另外還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其中關帝廟、觀音庵依然香火鼎盛,每逢節日,村民都會供奉參拜,保持着傳統的宗教信仰與供奉儀式,其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當地民俗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如家家供奉土地祠,保佑豐衣足食;屋脊放有小獅子等雕刻,用以鎮宅驅邪,保佑家宅平安;春節貼紅色對聯,喪禮門口則貼藍紫色對聯等。小河歷史文化名村還有油糕、麪食、醃菜等極富地方特色的食品。

·名人文化·

小河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婦女運動的先驅石評梅女士的祖籍就是小河村。石評梅(1902~1928年),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並開始樹立“以健康之精神,作偉大之事業”的志向。石評梅積極參加各種進步的社會活動,並努力於文學創作,她才華橫溢,著作頗豐,她嫉惡如仇、無私無畏。她與我黨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動家高君宇生死相戀的故事同樣感人至深。鄧穎超同志寫道:“我和恩來同志對高君宇同志和石評梅的相愛非常仰慕,但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高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緬懷之思至今猶存”。石評梅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不妥協的精神,以及對愛情執著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石評梅(1902年—1928年9月18日)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山西省平定縣城裏人。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絃,均視其爲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爲她發矇,課之以“四書…… 石評梅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