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縣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旅遊攻略

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爲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將以以豫南解放戰爭爲主線,以紅色爲主體,以民俗爲依託,努力把它打造成集紅色、民俗、民情、民居於一體,展示光山民國時期的窗口,使其成爲溶紅色、民俗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經典旅遊景區。

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東南30公里的磚橋鎮。北離312國道37公里、滬陝高速公路32公里、京九鐵路光山站20公里,西離阿深高速公路9公里。距信陽市98公里。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在此召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即史稱“王大灣會議”的舊址。

紀念館共分爲四大部分:會議會址與-舊居(文氏祠),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磚木結構,二進16間,座東朝西,爲一天井院落,內有迴廊一週。整個建築分正殿,前殿和南北廂房,南北長16、3米,東西寬23、4米,總面積約38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南方特點的清代建築。正殿:單檐硬山造,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普通灰瓦覆頂。在正脊兩端有脊獸裝飾。樑架爲七架樑結構。殿前檐裝有捲棚、斗拱。迴廊額枋的雕刻有的爲人物,有的爲花卉,在正殿前廊的南北山牆對開兩小側門,可出入,面牆格扇門,共有格扇十八扇,格心均爲花瓣形圖案。格扇門上置橫披窗,大殿內外柱子爲方形木柱,柱下爲方形石柱礎。前殿:單檐硬山造,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普通灰瓦覆頂,樑架爲七架樑結構,正脊爲磚瓦迭砌,兩頭裝有脊獸、垂脊,岔脊組合別具一格的s形。前牆明間爲花格扇門,次梢間格扇爲幾何圖案,上置橫披窗,後牆明次間兩金柱之間裝格扇門,迴廊裝有捲棚。左右廂房:面闊三小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屋內有樓板。明次間前牆金柱之間裝花格扇門,次間爲格扇窗,上置橫披窗,迴廊裝捲棚。兩座廂房平面佈局建築結構完全一致。

整個建成後的紀念館共分爲四大部分:

會議會址與-舊居(文氏祠);

豐功園,主要展示劉鄧大軍的豐功偉績。

魚水村,包括反映光山人民支援劉鄧大軍動人事蹟和場景的民國時期百貨店、藥鋪、理髮鋪、照相館、皮影戲、木版印刷、小酒店、婦女繡花廳等和由12間長的展示光山解放前織布、紡線、打魚、做豆腐、打鐵、釀酒等各類民間手工作坊組成的民俗一條街兩部分構成

將軍廳,主要展現光山籍將軍的風采,一是重點展現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光山籍將軍、1964年以前的大校級軍旅幹部、光山籍副軍級(廳級)以上幹部;二是展示革命戰爭年代光山籍及在光山戰鬥犧牲的團級以上幹部;三是記錄所有在革命戰爭年代爲國犧牲的光山籍烈士的英名。紀念館還配套建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旅遊星級廁所、影視廳和旅遊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磚橋鎮:豫南古城磚橋,牽着大別山餘脈,籠着淮河水的靈氣,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物埠糧豐,民風淳樸。戰爭年代,留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實的腳印。她是著名上將尤太忠的誕生地,她是中科院士文聖常的故鄉,她因見證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一次轉折性會議王大灣會議而被載入史冊。磚橋鎮位於光山縣城東南24公里處,全鎮轄13個行政村,一箇街道居委會、現有人口28100人。全鎮總面積…… 磚橋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