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區鞍山市博物館旅遊攻略

鞍山市博物館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鞍山市博物館正式成立於1983年(前身是鞍山市文物商店),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鞍山市博物館隸屬於鞍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縣(團)級,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遼寧省科普示範基地。現已成爲AAA級旅遊風景區。

2010年7月29日博物館遷至玉佛苑風景區新址;8月1日,開館試運行;9月20日,正式免費向社會開放。博物館外形爲仿古式建築,灰色磚瓦,古樸典雅,氣勢恢弘,內設四個基本陳列展廳和一箇多功能廳、庫房、辦公區域及休閒區。館內建築面積7400平方米,展覽面積3800平方米。

館藏文物萬餘件,種類豐富,其中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千件,在省內同級博物館中名列前茅。類別分爲陶瓷、銅器、書畫、木器傢俱、玉器、漆器、金銀器、古錢幣等十一類,尤以明清傢俱最爲珍貴。

鞍山市博物館的文物藏品以鞍山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爲主體,文物藏品分爲陶瓷、銅器、書畫、木器傢俱、玉器、漆器、金銀器、古錢幣等十一類,基本上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收藏體系,其中明清宮廷傢俱、漆器、瓷器及小孤山舊石器出土的化石、骨針、骨魚叉、石器等尤爲珍貴。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千山區沙河東地、羊草莊、市區的陶官屯、長甸鋪、海城市下房身、大屯等地區清理髮掘數百座漢墓0-土的殉葬組合陶器;千山汪家峪村遼墓出土的畫像石刻及殉葬品;千山區七嶺子鄉倪家臺村崔源族墓發掘出土的“崔源墓卷、墓誌”及大量金銀器;海城小孤山舊石器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骨針、骨魚叉、石器及其上層出土的陶器、磨製石器等;千山風景區無量觀下院發掘出土的近30餘萬枚金代窯藏古錢幣;海城黃瓦窯遺址出土的琉璃構件;高新技術開發區紫雲山莊建築工地出土的更新世早期猛獁象門齒化石等等。這些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及其出土文物,在省內外及國內外考古界都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7年,我館配閤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完成了對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及研究工作,2011年將召開“小孤山仙人洞課題研究”國際研討會,屆時邀請歐洲、北美、東亞及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參加,該項工作正在籌備中。2008年,鞍山市博物館和北京故宮聯合申報的海城黃瓦窯研究課題已列入“國家指南針計劃”。

鞍山市博物館藏品的另一來源爲調撥。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館先後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調撥總計約700餘件文物精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的明清宮廷傢俱、漆器等最爲珍貴,如明式黃花梨翹頭案、乾隆工黑漆描金寶座、清帝王大婚用朱漆戧金龍鳳雙喜帽盒、明代黑地描金彩漆方角櫃等等,這些由宮廷內務府造辦處監造的宮廷御用品,都是工藝難度大、用料精、費時費力的精心之做,過去均爲深藏皇宮之寶。此外,還有遼寧省博物館調撥的西周青銅鼎、“大明正德年造”銅鐘及一大批明清鎏金銅佛像;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撥的新石器時代的雙耳彩陶壺、唐三彩俑;瀋陽故宮調撥的元代窯變雙系罐、清紫檀框黃楊木木雕大掛屏等,均爲藏品中難得的珍品。這些來自國家一流博物館的藏品,極大豐富了鞍山市博物館館藏。

鞍山市博物館目前設有8個部門,隊伍建置齊全,擁有文博副高級研究員5人,文博館員11人。鞍山市博物館承擔本市文史資料、文物標本的收藏、研究、宣傳和交流功能,負責鞍山地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定期組織全館職工進行業務學習,聘請省內業務專家進行講座,出版《考古·鞍山》《鞍山市博物館藏品集錦》、《千秋歷史話鞍山》、《鞍山歷史文化叢書》、《鞍山碑誌》等書籍,有着極強的專業素質及豐厚的研究成果。

鞍山市博物館始終秉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理念,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爲宗旨。力爭把優秀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展示好、發展好,延續民族血脈、弘揚民族精神,同時,展示家鄉的優秀文明成果,是鞍山博物館的光榮使命。我館的工作目標是建設成爲“三星級博物館”,即社會公益事業型,服務星級型,形象標杆型。

爲適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鞍山博物館要建設成爲廣大公衆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歷史和文化知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接受審美教育與文明薰陶的生動課堂。鞍山博物館一定會更好地發揮展示家鄉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在省內引領文博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示範作用。

延伸閱讀: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