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縣湯陰扁鵲廟旅遊攻略

湯陰扁鵲廟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扁鵲廟座落於湯陰縣伏道鄉南崗,位於縣城東南6公里處。扁鵲,姓秦,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1年,死於公元前310年,戰國時名醫,精於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並以切脈最爲有名,爲我國脈學之宗,《史記·名醫列傳》中把扁鵲放在首位,尊崇其爲“醫聖”,後被乾隆封爲“神應王”。據《史記》載:秦太醫令李醯(xī)自知技不如扁鵲,使人伏於道旁而刺之。當地百姓將扁鵲遂葬積冢,於冢前立祠以紀念,故此地更名爲伏道。

扁鵲墓廟座北朝南,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共有雕塑14尊,碑刻數十通。扁鵲墓廟大體可分爲兩部分,西半部分爲主體,由山門、陰陽橋、二門、大殿東西廂房、墓冢組成;東半部分爲附屬,由藥庫,放生池、百草園、十二生肖和扁鵲漢白玉塑像組成。1978年湯陰縣人民政府將扁鵲墓廟定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山門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貫穿東西的陰陽池及雅緻的陰陽橋,單孔小橋,雅緻秀氣,橋的東西兩邊各有一箇八角形水池,東邊是日出之地,爲陽池,西邊是日落之地,爲陰池。遊客於橋上漫步而行,據稱可採天地之精華,納萬物之氣息,調節體內陰陽之氣,故得名陰陽橋。

過了陰陽橋向北有面闊三間、進深5米的二門,其上,懸掛一幅對聯,上聯爲“望聞知膏肓”,下聯爲“問切斷生死”,橫批“回春堂”,這副對聯字字珠璣,道出了扁鵲診病治病之精髓,隸書字體,如行雲流水,飄逸如風。

大殿及兩側東西廂房爲懸山式建築,建築風格簡約,古樸大方,頗具戰國時期建築風格。大殿東西寬25米,南北深15米,四周有3米外檐,檐下有22根硃紅大柱。大殿正中是扁鵲坐像,高約3米,着王者衣飾,端冕垂旒,面部慈祥和善。大殿四周牆上有11幅壁畫,記錄了扁鵲非凡的一生。

兩側東西廂房內,供奉了我國曆史上十位名醫,這些名垂史冊的名醫,都曾以自己高超的醫術、過人的智慧、高尚的醫德,救衆生於水火之中,爲我國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扁鵲廟最北部是扁鵲墓冢,是整座廟內核心所在。墓呈圓型,高約3米,周長20餘米,墓前有清朝康熙年間墓碑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