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福泉黃絲江邊旅遊度假區旅遊攻略

福泉黃絲江邊旅遊度假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黃絲江邊結合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按照“生態綠色、鄉村旅遊、農業觀光、休閒度假、文體訓練、養生聖地”的鄉村旅遊景區發展定位和“農村服務社區、現代農業園區、鄉村旅遊景區”三區合一的原則,對江邊景區進行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全力打造黃絲江邊4A級景區。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先後實施了江邊寨95戶農戶房屋立面改造、“一池三改”、道路硬化、庭院綠化美化、太陽能路燈安裝、農業灌溉提灌、污水處理、河提青石板欄杆等項目,修建了進寨入口寨門、文體活動場所、風雨橋、河道景觀迴廊、燒烤經營攤點、翻板壩、景觀房、景觀溝、排洪溝、生態停車場、鄉愁記憶長廊、演藝廣場、日光溫室大棚、景區公廁、山體步道、望江亭和人口文化園,安裝了“福蘊山水、詩畫江邊”大型燈光宣傳牌及太陽能路燈,加固了和善橋,擴建了景區多條道路並鋪油硬化,實施了景區植樹植草綠化、花海種植、農家小品打造。同時,成功引進了北京康聯集團和醉苗鄉公司,成功打造黃絲“溫泉小鎮”;引進社會資金實施姊妹巖水上樂園和鄉村客棧項目建設。江邊寨先後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貴州100個魅力民族村寨”“黔南州最美旅遊景區”稱號。江邊寨還承辦了全國雙擁,全省項目觀摩、全省重要村寨應急管理、全省基層民兵“四新”建設、全省社區建設等現場觀摩會,央視《鄉村大世界》到黃絲江邊現場錄製——“喜迎十八大、我們的新農村”文藝節目。

【.姊妹巖】 “麒麟下山來,金貓兩邊排;石馬江中臥,仙女順水來”。河水中央矗立的巨石姊妹巖,高約18米。姊妹巖的形成源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經過歲月長河千百年的洗禮,形成了自然黃金受力點,造就了原始、自然,神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不論多大的洪水沖刷它仍然屹立,巋然不動,守護着江邊寨淳樸善良的村民幸福安康。

關於姊妹巖還有一箇非常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一箇皓月當空的夜晚,天宮中美麗的六個仙女偷偷相邀下凡,來到人間,在美麗的魚梁江洗澡嬉戲,六仙女在江邊的美景吸引,一邊洗澡嬉戲一邊盡情欣賞江邊的美景,特別是調皮的六妹甚是貪玩。接近三更,姐妹們陸續穿衣上岸並催促六妹,在拂曉前必須返迴天宮,而六妹卻全然不顧姐姐們的催促,盡情享受人間美景,忘卻了時辰。姐妹中的三姐、四姐、五姐、等不及六妹上岸,陸續返迴天宮。由於大姐和二姐擔心六妹,邊走邊等。此時,大姐剛走到山頂,二姐剛走到半山腰,六妹還在河中戲水玩耍,三更時辰已到,隨着一聲雞鳴,大姐、二姐和六妹再也返回不了天宮,化作了三座巨巖,三姊妹遙相對應,相距百餘米,身段基本相似,姿勢卻不同。大姐站在山頂的沙子巖山坳處,側身對着微波粼粼的魚梁江,扭頭遙望六妹,焦急而又無奈。二姐立於河岸半山腰,驚訝地望着六妹,呈招手呼喊狀。六妹則瀟灑自如,亭亭玉立在河中。

【水上游樂中心】水上娛樂中心,總佔地5549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爲壯大村集體經濟,該項目採取村集體土地入股,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共同開發。項目以經濟發展爲重點,強調對土地、山林、綠地、水系等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尊重場地的自然特徵,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實現自然生態的自然產品;項目區分爲水寨設施遊樂、休閒棧道、餐飲和住宿服務三個板塊,其中水寨部分包括水上滑梯、小泡池、造浪池等設施結合姊妹巖仙女戲水的故事充分調動兒童愛玩耍、愛戲水的活潑天性,休閒棧道充分滿足遊客休閒、茶藝、賞景等需求,餐飲和住宿區域填補景區服務功能的空缺,項目整體目標以引得來生氣、聚的起人氣、留的下財氣爲目標,進一步充實景區旅遊要素。

【鄉愁記憶長廊】鄉愁記憶長廊,呈現農村舊時農作生活,憶起兒時田園之中的情趣和快樂,遠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喧囂,感受鄉土氣息的濃郁,長廊全長50米,是以現代雕塑工藝結合傳統仿古建築風格,搭配9組鄉愁主題銅雕,和部分景觀造型的功能設施等共同組成,在滿足基本通行和休閒功能的同時,憑藉獨特建築和農事主題雕塑帶我們回到了兒時的記憶,在現代常年在外打拼的人們,可曾記得兒時父母頭戴斗笠、身披衰衣在田間地頭犁牛打趴辛勤耕耘的背影以及兒時跟隨父母下田插秧的情景;可曾記得時不時路過寨子肩上一頭挑着土爐、一頭挑着廢鐵、補鍋工具高喊“補鍋、補鍋......” 的補鍋匠或腰繫閹割刀邊走邊敲“噹噹”的割豬匠;可曾記得鐵匠鋪傳出“叮叮噹噹”加工鐵器農具的敲打聲;可曾記得長輩們在寨子周邊選一塊黃泥地,牽着一頭牛圍着挖松的黃泥來回轉,並把踩黏的黃泥使用傳統工藝做成磚瓦,陰乾和燒製的過程,這些記憶深處的情景,心中是否湧起濃濃的鄉愁。

【科技大棚】該智能溫室大棚總面積1843.2平方米,大棚採用中控鋼化玻璃建成,配有先進的控溫、通風、遮陽、水肥、物聯網制動控制系統等先進科技設備,確保了陽光、水份、營養的有效供給,滿足棚內各類植物生長的需求。溫室採用大跨度小屋頂設計方案,大大提高了溫室內部空間,充分的利用了溫室內部空間,溫室採用玻璃覆蓋,配備了降溫及加溫設施,使溫室在一年四季多能正常運營,確保植物的生長。溫室外遮陽系統在炎熱的夏天能減少照射到室內作物冠層的光照強度,降低室內空氣溫度;在冬天,能把霜凍阻隔在溫室覆蓋物外邊,減少太陽出來化霜時間,使溫室內部溫度迅速提高。溫室內遮陽系統除在夏天減少溫室光照強度外,在冬天還可以作爲第二道保溫結構。當室內氣溫在大於35℃及小於0℃時,溫室內部植物不利於生長,加溫、降溫系統能在氣溫超過35℃時,短時內將溫度控制在25~30℃以內,在室內溫度低於0℃時把溫度控制在15℃以上,確保了植物的正常生長,提高溫室內CO2濃度的均勻性,提高溫室內溼度的均勻性。

【和善橋】江邊和善橋是傳承勤儉、和善的地方。和善橋始建於光緒年間(1904)年,由黃絲村人葉本榮、葉於春父子承頭修造。100多年前,黃絲村葉氏家族的祖輩們在黃絲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勤儉持家和與民爲善鑄就了葉氏家族的富甲一方;由於當時交通不發達,黃絲街葉氏家族耕種江邊農田,需要肩挑馬駝涉水過江邊河到對岸耕種,一旦遇到風調雨順年份,耕種農田就省力省心,一旦遇到多雨年份,河水持續暴漲,就要等上10天半月河水消退才能涉水過河種地,錯過農作物種植的黃金季節,導致農田減產、農作物減收,影響糧食收成。同時,由於江邊河上下10公里沒有橋,嚴重阻礙了江邊上、中、下寨居住的幾十戶農戶及長江片區羅家岔、往南、蟲蟻田和麻江縣茶山、馬桑衝、牆邊等20多箇村寨的羣衆走親訪友、運送生產物資、子女讀書出行難。爲解決江邊壩農田耕種和周邊羣衆出行涉水過河難問題,由黃絲村葉氏家族葉本榮承頭修建江邊何善橋,由於葉本榮在修橋期間病故,葉本榮之子葉於春繼承父業,歷時三年,採取個人出資和掛公德方式籌集白銀1820兩,修造何善橋,該橋全長80米,寬6米,全部採用蘸紋方石壘砌、並由每家每戶拿出糯米打成餈粑,與石灰調節進行鑲縫砌成的三孔石拱橋,經久牢固。修橋時,葉於春考慮到每年下雨江邊河水暴漲,有“龍”經過,造成沿河兩岸莊稼頻繁損毀和危及沿河兩岸羣衆生命安全,因此,葉於春在修橋的時候特意在一側橋孔上方倒鑲長約50公分寶劍一把,故稱“斬龍劍”,保佑江邊沿河兩岸村寨風調雨順、平安和諧。江邊橋修建好後,葉於春將積公德及修橋工匠名單刻於石碑上,嵌在橋面上,隨着時間的推移,歷經風吹雨打,石碑逐漸風化模糊,後來,後人爲了紀念葉本榮、葉於春父子積德行善修橋,當地羣衆將江邊橋取名爲何善橋。民國15年(1926年),農民義軍首領蒙難於該橋上。1982年,福泉縣人民政府將何善橋作爲市級重點文物保護。由於年代久遠,何善橋年久失修,加上2015年5月中旬連降暴雨,江邊河水暴漲,受河水沖刷,和善橋受損嚴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劃撥資金174萬元對和善橋及時修復加固。在修復加固和善橋過程中,葉於春後人得知這一消息,繼續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和積德行善的善舉,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傾情奉獻,再次捐款10萬元幫助修橋,造福一方,功德無量,葉氏家族“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葡萄長廊】葡萄長廊,這裏有美人指、夏黑、野山葡萄等10餘種不同類型的葡萄,所經過的葡萄長廊產生的葡萄全部用於觀賞用,不對外銷售,從果實成熟到春天葉子未生長期間都能觀賞到各種不同的葡萄風乾後的景觀,是遊客乘涼及觀賞美景的主要地方。

【溫泉小鎮】黃絲溫泉小鎮是福泉市政府招商引資項目,項目投資1.5億元。目前投入資金5000萬元,該項目於2014年5月與福泉市政府接洽原鼎罐城項目資產盤活及項目重新建設事宜,並於2014年10月在福泉市政府的帶領下與原鼎罐城老闆安康簽訂了資產轉讓協議,決定重新整合打造原黃絲鼎罐城。並將項目名稱更改爲:黃絲江邊溫泉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