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石門大佛寺旅遊攻略

石門大佛寺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石門大佛寺位於石門鎮平等場西南長江邊上,成渝鐵路平等車站東側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臨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着危崖絕壁,藏於茂林修竹之中。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鑲嵌在萬里長江邊的一顆明珠,寺佛一體,天人合一,被稱爲萬里長江第一佛,這是長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蹟。

據《江津縣誌》中所記載“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門場大江邊,古鑿大佛手巖上,高十丈許,左有石如淨瓶,右如鸚鵡,寺依岩石建築,高達十餘丈,爲樓七層。”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劉紹寬遊大佛寺時,在寺的左側石壁上題詩一首,概括地敘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詩云:“古寺依巖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遊人少,山空落葉輕,僧門無佛事,倚檐看船行。”

大佛寺始建於何處,專家頗多爭議。根據明萬曆《蜀中名勝記》中記載:“縣西四十里,有石羊驛,其地亦名石門,對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張無盡所創……”,大佛寺造像應建於宋代徽宗年間,又據寺內清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大佛寺碑記"記載和造像的形制和雕刻技法,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建年代應屬明代早期。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佛寺建築爲清乾隆年間改建。清同治八年又對大佛寺進行重修。民國初年,再次對大佛寺進行過維修。

大佛寺地勢南低北高,依崖而建。東西各有一條石曲徑從崖上到河邊與寺院相連。大佛寺裏面是三合院佈局,左右爲廂房,中間是正殿,依次分爲送子殿、觀音殿、雷神殿,寺內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觀音造像。

大佛寺的山門是仿牌枋樓式4柱廡殿頂建築。面闊三間4米,其中第一間1米,第二間2米,第三間1米,進深一間3米。圍牆與山門平行,仿山門屋頂形式施小屋面。山門屋面設計秀美,共有三重檐十四翼角,翼角均裝飾有鴟吻,頂上雕塑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石像。山門門前有十五級垂帶式踏道,前面的月形石壩,面積約150平方米。爲防遊人不慎失足落下陡崖,外面還有高約1.3米的石欄,石欄古樸莊重,結構堅固。

石門大佛寺建築爲七重檐山木結構建築,是我國清代典型的高層建築,古寺依山而立,面對長江,層層疊疊,七檐飛翹,氣勢磅礴。大佛寺及石刻造像是江津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選擇建於長江邊上,除了其本來的宗教意義外還有一箇重大的意義就是用來鎮壓水患,這對研究當時長江水利狀況也具有重要意義。

大佛寺總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正殿下爲上下兩段踏道,上殿爲七級垂帶式踏道,下段爲十六級梯式踏道。正殿爲七重檐山式頂,琉璃瓦鋪頂,正中飾寶瓶,翼角均裝飾有鴟吻。抬梁式樑架。正殿面闊三間22.1米,進深兩間8米,通高24.84米。左右廂房爲石木結構,硬山式頂,小青瓦鋪頂,穿鬥式樑架,六柱四穿,面闊五間17米,進深一間4米,通高4.5米。整個山門依山崖而建,結構嚴謹,雄偉壯觀。

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腳踏蓮花觀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寬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細膩,線條流暢,立體感和審美感極強。觀音造像慈眉善目,端莊嫺靜,頭戴寶冠,寶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造像身着天衣綬帶,全身貼金彩繪,胸飾纓絡,腹部懸掛0,懶座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踏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神態安詳,雍容華貴中透露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神韻偉岸栩栩如生。這是全國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在全國佛像中排位第九。文革期間,這座造像幾乎被毀於一旦,周邊飛天造像、題刻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