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縣洞山禪林旅遊攻略

洞山禪林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洞山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舉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鮮。現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衆,良价大師(公元835年)創立的曹洞佛法,傳揚世界,良价於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禪師”法號,圓寂後敕建“慧覺寶塔”建於洞山後山。

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原始森林內,古木參天、藤蔓環繞、獸走鳥躍、鳴泉飛瀑,景緻美不勝收。景點20餘處,有普利寺、價祖塔、蘇轍詩石刻、木魚石、七仙橋、千年羅漢松、石上楠、逢渠橋及夜舍山、紅米堝塔林、牛頭山塔林、經坑塔林等多處佛塔林,雄偉的山門有已故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撲初老先生親題“洞山禪林”四個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畫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寵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譽爲美容之神水。君到洞山來,看佛光、沐洞山之靈氣,定能逢凶化吉,遇難吉祥,事業發達,事事順遂。普利禪寺:

始建於唐鹹通中期,幾經興廢,1988年重修。寺廟佔地面積6806平方米,爲曹洞宗祖庭。建有“大雄寶殿、昆靈殿、僧寮閣”等,總面積996.6平方米。價祖塔:即良价墓塔。唐鹹通十年(869)良价圓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禪師”,葬於洞山普利寺後山,墓塔名慧覺。墓塔前護以砌石,有拜臺,石階可通行人。塔形古僕,六方,高3.2米,寶蓋寬1.2米。塔座兩層,底層六方,均刻忍冬花壺門,第二層各刻如意草、萬字、金錢、雙金錢。塔身上有楣,下有託,楣託刻仰覆蓮,角爲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蓋傘形,有瓦壠,六角飄檐。塔剎3層:蓮瓣覆鉢、相輪、寶珠。塔下面下端遺存“己丑敕建”、“師慧覺寶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務部門曾撥款修復。木魚石:在夜合山麓,逢渠橋西南80米處。寬3.3米,高2.6米。一頭高隆,一頭低凹,形似木魚,叩擊頂端,發出響聲和木魚聲相似。上部有“響石”2字。

相傳良价在洞山廣爲接引學徒,使世人紛紛信奉佛教,這可激怒了鐵柺李(屬道教)。他來到洞山要見主持,但不巧良价正在講經論禪,不可騷擾。於是鐵柺李承殿外大聲喊叫,要良价出來回話。吵鬧聲驚動了良价大師,一出殿就認出了來者,說:“原來是你這八百年的不死鬼!”鐵柺李接口道:“那麼你就是五百年的敗家精,我要叫你今日就敗”。他當即拋起鐵柺,良价見柺杖成一座山丘,直往頭上壓來,用佛指輕輕一彈,那山即被定隆在寺院右側,成了“柺棍山”。有來無往非禮也,良价隨手將木魚擲了過去,鐵柺李見狀逃遁,木魚落在離寺一箭之地,化成“木魚石”。千年羅漢松:在普利寺前。高10米,樹冠約13米。主幹雖僅存一小邊皮,不及原乾的2/5,但卻枝繁葉茂。據《五燈會元》載,此松系青林師虔禪師所植。至1985年已有1100多年。當時師虔曾作偈一首:長長三尺餘,鬱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現已倒掉)銀瀑飛練:在逢渠橋上游的50米處,有一處近10米高的瀑布,水流跌落在直立的陡壁之下,形成了銀瀑飛練的勝景,真如“白練掛幽谷,銀簾抖玉珠”。每當晴天的正午,陽光直射瀑面,映出一道七色彩虹,人們疑爲“佛光”。夜合山塔林:有塔10座。建於1644-1766年間,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歸葬之墓塔。塔爲(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寬1.2米,底座爲金剛寶座式,下二層四方無花飾,第三層刻忍冬壺門。塔身圓柱體,上置蓮盤剎座,正反兩面都開門。後門下通石砌四方地宮,深3米,長寬各1.5米。塔門凸刻龕座與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其餘九塔是靈會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貞德塔、慧芳建塔、無極信塔、碧雲珍塔、闐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夜合石

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相傳該石能晝夜開合,是洞山的關鎖,石下有“鹽井”。但因0僧盜鹽謀利,使自動啓閉的石關和自動冒鹽的鹽井失去靈性。

夜合靈蹟傳說:在洞山山口狹窄處有兩塊層疊的巨石。相傳,這兩塊石頭原來分立山崖兩側,象是兩扇大門,入夜時分自行關閉,雞鳴天曉又自行張開,故名“夜合石”。夜合石旁,有兩個石井,會自己流出油、冒出鹽來,供寺內衆僧食用。後來,寺內有個0僧假作雞啼,誆開石門,盜賣井中的油、鹽,井中從此乾涸,夜合石也不再顯開合之靈。北宋時期,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到洞山遊覽,在夜合石上題詩一首。此名“夜合靈蹟”也就成了“新昌八景”之一。

逢渠橋:

位於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紹聖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爲紀念良价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訟,故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廕之說。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爲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价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七仙橋:

八洞神仙中的鐵柺李到洞山尋畔鬧事,沒討到便宜,回到衆仙前訴說。他們都不由得佩服良价禪師,覺得該助一臂之力,而不應去拆臺。爾後,衆神仙飄蕩到洞山,見溪上無橋,便用神力在溪邊石崖上各取了一條長石,立時一座石橋架於溪上,當時,只有鐵柺李不好意思前來。於是稱這座橋爲七仙橋。蘇轍遊洞山詩刻:

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上層花崗石上,刻有北宋蘇轍《遊洞山》詩:“古寺依山佔幾峯,精廬彷彿類天宮。三年欲到官爲礙,百里相望意自通。無事佛僧何處著,入羣鳥獸不妨同。眼前簿領何時脫,一笑相看丈室中。”

延伸閱讀:

·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