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縣九峯山旅遊攻略

九峯山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九峯山位於上高縣西南方,距縣城35公里,是幕阜山脈末山的主峯,總面積50平方公里,最高峯雲霄嶺,海拔801.9米,據同治九年《上高縣誌》稱:“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峯最高,末山與蒙山並峙,蒙最大,末最高,與匡廬、西山並稱雄盛”。九峯山境幽靜,景色宜人,素有天作園林之稱。遠眺羅列森平,如轅門戈戟;近看則古木千嶂,樹翠草綠,林廕庇日。

崇福寺爲九峯山最負盛名的寺院,據同治九年《上高縣誌、寺觀》卷九記載:“九峯崇福寺,爲唐鍾傳故宅,僖宗時(874-879年)鍾傳聚兵此山,既封南平王,拾宅爲寺。”乾寧年間(889-903年),延請宜豐洞山高僧普滿來此開山。後又有名僧道虔來住持寺廟。由於香火鼎盛,名聲遠播。昭宗皇帝爲九峯寺賜額“宏濟”,天年間(901-903年)改額“崇福禪林”,成爲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宋朝時道詮禪師,無朝道全禪師,明朝的性空和尚都住持過此寺。道全和性空和尚對復興九峯寺作了不少貢獻。道全修葺了佛殿、藏殿、蒙堂、前資堂和東庵重樓。明洪武十年(1377年)僧性空增建了堂宇十五間,清初九峯寺毀於火。康熙十年(1617年),靈石和尚從宜豐洞山來,誅茅剪棘,復就故址,重建殿宇。重修的九峯寺爲磚木結構,禪堂二進一井,兩側上下有對稱廂房17間,整個寺院佔地1800平方米,廟宇的重新修葺,使得僧徒雲集,曹洞宗風因之重振。晚清至民國初年,佛教活動持續不斷。抗日戰爭之後,因戰亂影響,僧徒漸散。到解放前寺內只有僧衆3人,其中有住持1人,俗家和尚2人。此時尚有寺田百畝,收租谷60餘擔,附近居民中有信徒常來求籤占卜。正月初一,還有些信徒到寺燒香朝拜,由寺內和尚招待齋茶並分送齋餅。解放後較短時間內曾有僧人居住。1951年土改後,僧去寺空。由於年久失修,樑柱蛀蝕,屋頂滲漏,至1993年,寺廟大部分已倒塌。1995年經九峯林場和禮會募捐,將崇福寺前殿修葺一新,使千年古寺又重放異彩。

歷代文人墨客,高僧名儒,曾對九峯勝景有很多生動的描述,留下了許多優美詩文。據《上高縣誌》記載:宋朝詩人阮閱、蔣之奇、楊登東,元朝鄒明則,明朝李堅、清朝李凌漢等,都留下了不朽的詩詞。

“名山幽古寺,鐘樓伴書聲”。九峯山不僅是聞名江南的佛教道場,而且是儒家的著名講堂。明朝名儒鄒守一曾在此開設講堂,一時文人薈萃,遠近聞名。寺後是唐朝時期,中國著名僧尼末山瞭然道場與祭壇遺址。它位於思公坪海拔493米處。瞭然道場由於年代久遠,遺址現場毛竹林立、灌木叢生。在瞭然道場的主坪場外,還見有4個深達3至4米的紅薯地窖。道場遺址偏北往東約16.5米處還見有舂米場和石堆。與瞭然道場同處一位置,在道場西部,祭壇構築依山而築,梯形,從上而下分爲七級,俯視爲扇形,石砌-牆體平整,祭壇斜長231米,每級寬約2.5米,祭臺上部寬8米,下部寬約18米,祭壇每一級高約1.2米。在最寬的第五級往西2.5米處有一方形石臺——道場講經臺。《古尼道場》詩云:野狐悟欲了前因,莫道空山跡已陳;石壓曇根思淨土,藤封菩樹憶真人;雲中竹逕來樵牧,澗外松志冷俗塵;午夜金雞啼不住,無津誰識度三身。唐時著名僧尼瞭然在峨嵋峯下建立了道場。她是大愚禪師的法嗣,道高精深,威信很高。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虛雲大師贊其爲尼中之傑。當時聚在她門下的僧徒有五百人之多。有一天灌溪閒和尚來到瞭然道場,揚言要和她盤公案,聲稱如果瞭然對答得上,就讓她繼續住持此山,對答不上便把她趕走。瞭然尼先派小和尚問灌溪:是來遊山的或是爲佛法而來?灌溪閒和尚答是爲佛法而來的。於是瞭然出而升座,閒上前參拜,施禮一畢,便開始了場公案交鋒:尼問:“上座從何處來?”閒答:“從路口來。”尼曰:“爲什麼不蓋着?”閒和尚無語對答。第一個回合失敗,開始施禮下拜。接着,他反過來向瞭然尼進攻,提出質問。閒問:“爲什麼是末山?”尼答:“不露頂。”閒問:“何人是末山主?”尼答:“非男非女相。”閒大聲喝:“爲什麼不變樣?”尼坦然說:“既不是神,也不是鬼,爲什麼要變?”尼對答如流,閒甘拜下風,只得老老實實拜了瞭然尼爲師,在那裏作園頭三年。宋朝詩人蔣之奇詩曰:“翠黛輕拖促晚妝,白雲歸環岫蒼蒼,道人慾識普賢面,西蜀重燒十願香。”

從瞭然道場再往上約一公里,就到了峨嵋峯山腳下,這裏海拔723米,爲唐宋尼僧墓區,墓地坐北朝南,北、西向均砌有石牆拱衛,形成一箇有序的尼僧公共墓地,墓地較爲平坦開闊,佔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石牆長達45米,高1.2米。墓葬24穴,墓穴大都爲橢圓形、圓形和長方形三種。整個墓地古樹參天,林蔭遮日。

在瞭然道場往右下方約500米處,既清流峯與翠霞峯下的山窪地——艾坑,即爲七祖遺塔墓地,此墓地處於兩拱之間,地勢陡峭,毛竹密佈。從墓地分佈來看。七座大型積石墓大都集中分佈在墓地東側,墓向均坐北朝南,墓地中央還有一條人爲修築的山道,人工山道還鋪有平石塊,有的邊坡還砌有石塊維護。墓地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

此外,在九峯禪寺的右邊,還有保存完好的江南第一橋,九峯北宋石橋——蜈蚣橋、仰山北宋石橋、九子庵、仰山庵、宋代靜覺堂禪師等遺址。在九峯禪寺左邊的天竺峯下,有明清黃家嶺庵址和碾米場舊址,在庵的西側百米處有一泉水井,井水清澈,應爲當年寺院的用水處。庵址位於天竺峯下,古木參天,環境優美,這裏也是明清時代九峯山佛事的盛行之地。

九峯山是曹洞宗的重要活動地區,唐宋以來不少高僧慕名而來,成爲九峯寺住持。同時,一批批僧人來此,經九峯寺高僧傳教,又成爲九峯高僧法嗣,並赴各地名寺住持道場,傳播教義,從而使九峯寺成爲培養高僧的搖籃。九峯寺雖經歷史滄桑,幾經興廢,但這塊洞天福地對於中國佛學的傳播弘揚,對於歷史上高僧的培養作出過歷史貢獻。

九峯山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不僅有着文獻記載,更有其衆多的考古文化遺存證實。省考古專家認爲:大凡中國的佛教聖地,只留石塔類遺存,而象九峯山至今仍保存有古代寺廟遺址。尼僧塔林、禪師墓、寺院橋樑、寺院建築材料(柱礎)和與寺廟有關的生活、生產場所,很少見有,因而可以說九峯山處處蘊藏着古代佛教遺存寶庫,九峯寺的概念不僅是一箇崇福寺,而是九峯山衆多寺廟的統稱。自唐宋以來這裏的佛事活動場所衆多,它是供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同時它又是宣揚佛法、講經的重要場所,不少高僧先後在此住持此盛行之地,又是培養高僧的搖籃,大量僧人積石墓的存在,又是高僧皈依天國的福地,因而可以說,九峯山是展示江南佛教歷史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