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佘山天主教堂旅遊攻略

佘山天主教堂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國耶酥會傳教士在佘山南坡買了一塊山地,建造平房五間,並闢出一間自用小堂,在山頂建六角亭供聖母像。

1870年6月,天津發生羣衆火焚教堂事件,消息傳到上海,傳教士驚恐萬狀,耶酥會會長谷振聲從徐家彙天主堂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聖母像前祈禱: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後沒有波及上海,傳教士說是聖母保佑,接着發起“還願”造堂募捐活動,虔誠的教徒們紛紛捐款。1870年1月籌款完成後,建堂工程由耶酥會輔理修士馬歷耀建築師負責,歷經兩年,1873年4月15日落成。

大堂建成後,1894年耶酥會又在半山上建了箇中堂,在堂前建造聖母亭、聖心亭、若瑟亭和登山路上14個苦路亭等。每年5月24日爲“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天主堂奉瞻禮爲主保,教徒們每年5月來到佘山朝聖,高潮時達數千人,逐漸佘山成了方圓幾百裏教徒的朝聖地。

20世紀20年代,上海周邊地區教徒達80萬人,原來的大堂陳舊狹小,耶酥會決定拆除舊堂建造新堂。1925年4月24日舉行新堂奠基儀式,當時各營造廠都不願承接在近百米高處的工程,最後由葡萄牙籍神甫葉肇昌建築師設計並負責施工。葉肇昌對工程管理十分嚴格,樁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時不符合規定即要返工;磚砌定質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須推倒重砌。整個工程歷時十年,至1935年11月方告大成。

新教堂東西長56米,南北寬25米,最寬處35米,高17米,鐘樓高38米。由於建造在山頂上,工程十分艱鉅,所用木料從上海、石料從福建用船運送到佘山腳下,靠人抬肩扛運上山頂。建築結構以石爲主,外砌紅磚,屋蓋爲鋼筋混凝土拱頂。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門設在西南面,進入門廳直通大堂。大堂盡端設大祭臺,背後爲半圓形龕,祭臺用鑲金嵌玉的大理石雕成,祭臺與座堂間用低矮的漢白玉欄杆分隔,座堂用花瓷磚鋪地,設有3000個座位。教堂頂屋脊鋪以碧綠色琉璃瓦,立面四周紅磚牆上鑲嵌彩色玻璃窗,窗樘均爲尖拱形,檐部的處理用半圓圈。教堂西南南角建有方形鐘樓,上部有16根柱子支撐的橄欖形穹頂,頂上有高4.8米、重1800千克的銅質“聖母抱小耶酥像”。大堂集多種建築風格於一體,其拱形、甬道爲羅馬式,廊柱爲希臘式,尖頂爲哥特式,鐘樓爲以色列式,東端小圓頂爲西班牙式,清水壁和鬥角地磚爲中國民族式,硫璃瓦則爲中國宮廷式。整幢建築有“四無”之稱,即無釘無木無鋼無樑,堪稱不對稱的建築典範。

佘山天主堂華麗典雅,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1942年9月12日,羅馬教皇“赦封”佘山天主堂爲“聖殿”。1947年5月18日舉行的“聖母抱小耶酥像”的加冕典禮與會的教徒達1萬餘人。1966年“文革”中“聖母抱小耶酥像”被作爲“四舊”被毀。“文革”結束後恢復了宗教活動,1982年教堂開始大修直至1984年結束,這座聞名中外的教堂又恢復了原貌,1985年舉行復祝聖典禮。

佘山天主堂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侵雨蝕、地震雷擊和其他災害的考驗,至今一如初建時那樣巍然屹立於佘山之顛。1989年,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外青松公路9142號西佘山園山頂

類型:教堂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電話:021-57827211

開放時間:

東佘山7:30~17:30;西佘山7:30~16:30

門票信息:

東佘山45元;西佘山30元

交通

乘地鐵9號線至洞涇站下

佘山鎮:佘山鎮地處上海是西南的松江區,緊鄰松江大學城,據上海市中心35公里,離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8公里。全鎮面積74.7平方公里,佘山鎮下轄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人口4.5萬,是松江區土地面積最大的一箇鎮。上海唯一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坐落於境內,是松江“一城三片”重點發展區域之一。 佘山是松江發展區域經濟的中心之一,是松江區的西北門戶,豐富的…… 佘山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