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上海魯迅故居旅遊攻略

上海魯迅故居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故居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鬥性雜文,並《譯文》雜誌,翻譯《死魂靈》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畫,還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後住在虯江路景雲裏和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並經常去內山書店,也多次去過虹口公園,甚至在魯迅逝世時就有人想過,要把虹口公園改名爲魯迅公園。因此,後來將魯迅的墓從萬國公墓遷到了虹口公園內,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週年時,園內一座江南民房風格的魯迅紀念館建成,並於1988年,正式改名爲“魯迅公園”。

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房,爲一代文化巨匠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這裏,魯迅從事了大量創作,翻譯、工作、還組織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活動,屋內現陳列着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

故居坐北朝南,走進黑鐵皮大門,是一箇小花園。走上臺階,就是會客室。中間擺着西式餐桌。西牆放着書櫥、手搖留聲機和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時贈給魯迅的工作臺。過玻璃屏風門,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廣漆八仙桌,四周是四隻烤花圓坐椅。西牆角是一隻雙層碗櫥和四隻圓凳,東牆放着衣帽架。這些簡樸用具,反映了當時魯迅全家的生活狀況。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維持家庭生活,但對接濟他人,支持革命羣衆團體,是非常慷慨的。在魯迅的日記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記載。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書桌和陳舊的藤椅,魯迅當年身伏書桌,寫出了許多叫敵人膽顫心驚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許多雜文就在這裏誕生。靠東牆是一張黑鐵牀,牀上的薄棉被、印花枕頭,均按原樣佈置。1936年,魯迅重病纏身,仍堅持寫作。宋慶齡知道後,語重心長地給他寫了一封信。後來魯迅就在這張鐵牀上不幸逝世。梳妝檯上掛着一箇舊時的日曆牌,日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臺上的鬧鐘,指針對着5點25分,這些珍貴的物件,成爲人們永久的紀念。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1977年被列爲第一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地址:山陰路132弄9號

18、21、47、51、52、70、79、97、100、101、134、139、217、222、939、502、942、508、937、529、531、537、541、552、579、592、597、828、848、853、854、863、875、遊10路、機場四線、虹川專線。

門票/開放時間8元,學生4元,團體10人以上8折。

9:00~17:00(16:00停止進館)

上海虹口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 魯迅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