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縣九彩坪拱北旅遊攻略

九彩坪拱北爲寧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九彩坪拱北位於九彩坪鄉九彩坪村南疙瘩山巔,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築佔地面積25畝,是回族“尕德忍耶門宦”五輩道祖馮老太爺、七輩道祖楊保元、八輩教主安宏秀真師、九代教主楊枝雲等十六位上人金骨葬地藏魂之處,亦是回族教民墓葬陵園地。每年宗教活動之隆重,在區內外享有盛名。

清光緒十五年間(1890年前後),清政府爲緩和-,先後派出二至上品頂戴欽差到拱北慰抗,亦給楊保元題詞帷屏12扇。民國時期(1935年前後),-高級將領、著名回族人士白崇禧、馬鴻賓、馬步芳、馬鴻逵、馬遠亭等給九彩坪拱北贈匾留言,立碑撰文。解放初期,毛主席、朱總司令派人贈送軟匾一面,題詞爲《各-萬歲》,該匾在文革期遺失。

現拱北是在十代教主李德貴主持下,於1985—1995年陸續重建。共分爲山頂拱北區、七祖靜室道堂區、山下拱北禮拜區、堡子區女客住宿區、山窪綠化區、加工及其它區六個部分。山上山下,建築錯落有秩,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遠觀十分壯觀;拱北及清真寺建築的磚雕極爲精美和細緻,並且應用十分普遍,包括文字、花草、幾何圖案、吉祥物等各方面,是遊客集中欣賞磚雕工藝品的好去處;山下古堡道堂的建築結構十分特殊,外觀上看似一箇微縮的古城,約十米高的夯土城牆四角各建一箇角樓,山上建築規格爲“一進四院”,主要有帶“券棚”的“八卦廳”、“中和堂”、水磨磚雕“照壁”及三門、圍牆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從磚雕的文字、圖案等方面看,回漢文化的融合十分明顯。如在門兩旁的對聯中,可以看到以佛教的語言來勸人向善,在裝飾圖案中,出現了漢文化中的陰陽魚、蓮花、竹子等。這一點在寧夏伊斯蘭教建築中是較爲獨特的。之典雅、地勢之奇特、磚雕藝術之雄宏、規格新穎別緻,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