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縣巴爾虎山自然公園旅遊攻略

巴爾虎山自然公園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巴爾虎山位於瀋陽市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境內。巴爾虎,蒙語爲“強盛”之意。這裏原爲蒙古科爾沁南沿地帶,早在二、三十年代,因自然景觀有塞外特色,人文景觀達窮極工巧而在東北地區小有名氣,衆多的官僚政客、文人雅士、教師學生等紛紛來此旅遊觀光。當時的《盛京時報》和有關雜誌都登載過巴爾虎山風光、遊人盛況及僧王陵的富麗堂皇,“……童子歌於途中,長者憩於樹下,前者呼,後者應,絡繹不絕。……”“……距極峯八虎山約八里餘,靠北脈南麓,有平原一段,約有五十畝許,青山拱抱,綠水環流,樹蔭掩映間,萬瓦參差,紅橋隱約者,則博旗僧親王之陵也……陵之前有寢殿三層,配房兩列,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御碑亭在其前,高約五丈,周有四門,中有豐碑,橫於贔屓之背。均以漢白玉爲之,玲瓏剔透,雕刻精工……”

巴爾虎山由城址山、廟臺山和大蘿蔔山等三大山脈組成。主峯海拔446.9米,爲瀋陽市第一高峯。城址山主次二峯間原有古城址一座,全長3400餘米。土石結構,依山建築,起伏蜿蜒。早年間,這裏曾出土過盔甲、箭頭等。2010年“三普”時,被專家認定爲“遼金時期軍事設施遺址。”在城址山山坳中,原有古剎數座,有三清宮、玉皇閣、觀音閣等。玉皇閣建在山腰峭壁之上,廟宇三間,內塑玉皇大帝像,金童玉女。東西兩山牆上,懸塑天兵天將。工藝之精,設計之巧,極爲罕見。此外,據史料記載,在上述道教建築之前,藏傳佛教的重要傳播者希日巴高僧在這裏久居,最後也圓寂在此山,因其爲皇太極打擊明軍和聯絡蒙古八旗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希日巴圓寂後,皇太極多次到巴爾虎祭拜。廟臺山現存有廟宇遺址,相傳康熙皇帝東巡時曾遊玩到此。大蘿蔔山因狀如蘿蔔而得名,現存烽火臺遺址一處。在城址山與大蘿蔔山銜接處,有一隘口,形勢極爲險要,俗稱“土門子”,是北接大漠、南通腹地的“獨木關”。峯巒逶迤的巴爾虎山雖不甚高,但卻都有着塞北風光之特色。它是燕山山系醫巫閭山餘脈終止處,可稱爲中原山區之邊際。特別是晚秋時節,映入眼簾的是“漫山紅葉,層林盡染。”慕名前來的遊人中不乏來自東北幾大城市和內蒙古等地旅遊觀光者。

遊人至此是想領略北方要塞的秀麗風光?!還是想尋覓古城址的烽火狼煙?!

巴爾虎山西麓的王爺陵村,原有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爺班弟和固倫端敏公主陵寢在內的王公貴族陵寢十幾座,巴爾虎山東麓的公主陵村是原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王公貴族陵寢地,葬有齊默特多爾濟與和碩端柔公主,以及晚清叱詫風雲的人物僧格林沁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僧格林沁這位晚清重臣,曾輔佐道光、咸豐和同治三帝安內攘外,尤其是在抗擊英法聯軍上戰功顯赫,爲世界戰爭史上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慈禧太后曾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僧王在,我大清在;僧王亡,我大清亡”……僧王陵遺址中的青龍盤石碑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說,巴爾虎山自然風景區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山巔之上,古城依存。古道隘口,森嚴險峻,聖旨豐碑,巍峨聳立。

上述文化內涵和人文景觀,它具體表現了我國北方民族如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民族都曾經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光輝的一頁。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四家子蒙古族鄉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旅遊局的幫助支持下,先後建設了公主陵村至城址山的3.2公里的柏油路,爲遊人提供了便利。又陸續復建了玉皇閣、必應祠等景點,瀋陽太清宮的道人也陸續來到了巴爾虎山。此後,遊人大增,或求祿、或求財、或求子……現在,巴爾虎山的旅遊開發規劃正在四家子蒙古族鄉黨委、鄉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的完善當中。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巴爾虎山山藏故事,水含傳說,一草一木都蘊藏着美。她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塞外風光,古老的人文景觀,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一處難得的旅遊資源。我們衷心希望:各地、各界有識之士來此投資,共同開發,使這塊天寶地靈之區域得以復甦,展現她昔日的風采與明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