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縣渭源灞陵橋旅遊攻略

渭源灞陵橋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騰越跨雲天,岸柳朦朧鎖雨煙。一瀉隨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湧鐵璇。”這是甘肅“臨洮詩詞》主編汪弘祺先生對家鄉名橋的由衷讚美。真的,隴上廊格渭源縣灞陵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飲譽華夏文化、建築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靚雨容姿引了中外遊人竟聚焦,成爲大西北上鏡率最高的華夏廊橋命品。廊橋命品村肅渭源縣灞陵橋,坐落於渭水源頭第一城謂源縣城南南河灘。該格距省城蘭州僅170多km,近百年來,如飛虹似蛟龍的灞陵橋,因其足可與兆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虹橋相媲美,而電視報刊而成爲渭源和隴中泥遊標志。

號稱“渭水長虹”“渭水第一橋”的灞陵橋,距黃河第一支流渭河發源地鳥鼠山(鳥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灞陵橋的命名也與鳥鼠渭水有關:據初步考證,“灞陵”爲古縣名,漢文旁9年(公元前171年)於其地築灞陵,並改縣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文旁卒後葬此。三國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2年(公元573年)廢。關中入川之一的霸水,流納藍水、輞水,又西北經長安過露橋,入西北水而北流,注於渭河,至風陵渡入黃河。據《書經、禹貢》篇載,夏禹導渭於鳥鼠,渭源是渭水源頭,追本溯源,可渭是“灞陵橋”得名的緣由。另有民間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普巡視到過此地,今距渭城北6公里的秦王寺,確有秦始皇古城斷垣遺蹟。

據史料記載: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元年)(公元1368年),清園治間重建。以前所建皆系平橋,“既濟行人,普通車馬,其利溥矣,然每遇水勢陡漲,橋易於衝墜。修築頻仍。”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由當地名匠清源鎮哥寨村河遇江、向遇海兄弟,仿蘭州雷河灘握橋式樣設計改建。1932年(民國21年)由於橋身傾斜,何氏兄弟二次維修。灞陵橋是“絲綢之路”南端交通的重要樞紐,也是渭源人景之首國。而今,隴上廊橋已歷經600餘個寒暑。

灞陵橋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伸臂曲拱型廊橋,雙坡式飛檐,她的設計、建築結構、式樣、彩繪,都具有我國古典民族建築特色。橋的座落方位與四周環境的參差錯落,格局的經營,與四鄰風光的奇妙結合,構成完美的藝術。該橋緊《牽繫着東南君山秀峯和北面七聖峻嶺》兩岸山巒對特,平遠的河道無論遠近,都可看出高聳的橋身被藍天和盤托出,顯得明淨壯觀,構成長虹臥波、蛟龍騰飛之勢。彩繪的橋身樑柱、椽檐斗拱與周圍的村舍田園相映襯,愈發顯出橋的典雅秀麗,樸厚溫靜。灞陵橋從記憶深處走來,從歷史深處走來,她歷盡滄桑,在渭河源頭上以其婀娜多姿,定格爲一種文化的象徵。

灞陵橋南北座落,全長約40m,高154m,橋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縱列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飛拱。橋身高聳,“能客臣流,避流擊,”屋頂有瓦遮雨雪,堅實耐用。橋上廊房每間寬3m,共13間52吊柱,由14排另柱提掛,每排4柱,兩兩另置,形成雙側掛欄。

橋面由中道與雙側掛欄共3部分組成,呈踏步狀通道。橋兩端各有橋臺,與橋身連成一體,既爲通道,也是廳間,四角鬥起,脊聳獸飛,琉璃瓦頂,彩絢繪雨,輕風吹拂,風鈴叮咚,悅耳怡人。兩岸楊柳依依,綠樹成陰,草木繁榮,陪襯着她的多姿情態,真有“色不詩丹碌之採,山不待空青而翠”的詩情畫意。尚至色彩濱紛的金秋,那天然爛漫絢麗的色斑,與橋身樑柱、椽檐斗拱的彩繪文相輝映,丰姿更加綽約。春夏流水潺潺,潮聲陣陣,倚欄聽潮,激發起對大自然的墊愛親近之情。而在冰雪地的嚴冬,一片潔淨的銀白中靜臥着素村古雅的明代佳構,更顯出此橋的勢壯雄強。

清詩人有《渭水東注》這樣讚美,無論澹洽如笑的春天,蒼翠如滴的盛夏,還是明淨如妝的金秋,殘淡如睡的寒冬,灞陵橋總是以她多韻的風姿裝點渭水風光。

延伸閱讀: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