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東海縣安峯山烈士陵園旅遊攻略

(攝影:中國)東海縣安峯山烈士陵園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安峯山烈士陵園坐落在東海縣城西南約16公里處的安峯山上。爲紀念“安峯山事件”中死難的烈士而建。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犯我解放區,10月間國民黨軍第七十四師和第二十八師侵佔漣水、沭陽等地,我軍作了戰略轉移。淮海區宿北、沭陽、東海、灌雲等縣級機關和地專機關幹部和家屬三四千人北撤山東。1947年2月,根據華東局要求,北撤的幹部要南返淮海區原地堅持鬥爭。由於“淮海區駐魯前方辦事處”對南返路線情況不明,組織鬆散,當幹部隊到達安峯山麓時,遭到國民黨軍第二十八師的包圍,幹部隊員雖奮力突圍,仍被俘、失蹤、傷亡近千人,是爲“安峯山事件”。“安峯山事件”是蘇北解放戰爭中我軍損失最大的一次。

爲緬懷先烈,激烈後人,中共東海縣委、縣政府決定興建安峯山烈士陵園。1994年2月動工興建,1998年基本完成,同年4月對外開放。陵園佔地69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300平方米。陵園中主要包括安峯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東海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安峯山阻擊戰烈士紀念碑等。烈士陵園正門寬20米。大門正中立有碑牆,碑牆上鐫刻着時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安峯山烈士陵園”七字園名,大門南側豎一花崗岩石柱、柱上鑲嵌着直徑爲1.2米的安峯山烈士陵園園徽,園徽圖案爲青松和花環,象徵着爲國捐軀的400名革命烈士英靈與世長存。陵園大門至塔基共設98個登山臺階,寓意陵園主體工程是1998年落成並正式開放。園內分五個坡段平臺,象徵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從東大門入口處拾級而上,依次步入陵園六個功能區,即:紀念瞻仰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遺址區、烈士墓區、遊憩區、恭祭區;可供參觀者遊覽十景,即:柱、雕、牌、廊、堂、館、林、墓碑、亭、塔,到達恭祭廣場。陵園內藥草繁花簇擁着高30.472米的安峯山事件烈士紀念塔,蒼松翠柏掩映着錯落有致的東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及造型各異的建築物。

在這塊幽靜肅穆的土地上,年年歲歲,當地黨政軍民來此掃墓、獻花,祭奠民族忠魂,寄託無盡思念;春夏秋冬,全國各地羣衆時常來謁陵、瞻仰,緬懷英雄業績,表達崇敬心情。

信息來源:中共連雲港市黨史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