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臺區禹王臺(古吹臺)旅遊攻略

禹王臺(古吹臺)爲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臺,位於開封城東南大約3裏,是一處殿堂樓閣,樹木蔥蘢,假山水榭,花香鳥鳴,環境幽靜,風景美麗的園林。

禹王臺在先秦時代是一座十分寬闊高大的土臺子。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雙眼失明的大音樂家,名叫師曠,他是晉平公的一箇樂官,據傳他曾在這個臺子上吹奏過樂器,因而古人就把這個臺子命名爲吹臺。戰國時期,魏國建都大梁,梁惠王對吹臺進行修築。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使這處"高臺曲池"的絕好勝地,毀於水患。

吹臺在晉代曾整修爲二層,臺的左側有方圓15裏的牧澤,俗稱蒲關澤。南北朝時,北魏酈道元曾來開封,他在《水經注》中說:"梁王增築以爲吹臺,城隍夷滅,略存故跡,今層臺孤立於牧澤之右也,其臺方一百許步。……晉世喪亂,乞活憑居,削墜故基,遂成二層,上基猶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

吹臺優美的環境,吸引着歷史上許多名人到此遊覽,曹魏時文學家阮籍,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人高適等都曾在這裏飲酒作詩,懷古賦詞。

宋人在吹臺上建了一座二姑廟,仍爲都人春遊踏青、重九登高的觀瞻之地。金元以後,臺上建築漸廢。明初,這裏成了民廬相接的村莊。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參政吳節選中這處荒臺,於臺上建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由於黃河日益南移,逼近開封,人民想起了治理洪水的夏代開國之君大禹,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改元君祠爲禹王廟,臺隨廟名,吹臺也就叫禹王臺了。禹王臺上的古建築,明清兩代屢加修葺,現存有牌坊、御書樓、禹王殿,左右兩祠和御碑亭等建築,以佈局嚴謹,小巧玲瓏而著稱於世。

木牌坊創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四柱三樓,上覆琉璃瓦,高4米餘,中題"古吹臺"3字,是河南巡撫何煟所題。

過牌坊,拾級而登吹臺,迎面爲御書樓。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頒禹王廟"功存河洛"匾額,特建此樓以存匾額,故名御書樓,今原匾已不存,複製一匾,懸掛樓前。樓內東壁有1923年康有爲遊開封時,開封軍政大員張福來、張鳳台餞於吹臺,康有爲即興賦詩並揮筆暢書,詩分刻在10塊青石上,是他晚年得意之作,爲人鍾愛。河南省長張鳳台與康有爲同年,同時也有詩作,亦留御書樓內。御書樓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灰瓦頂,前有出廈、300多年來,屢經修葺,仍保持原有風貌。

御書樓後爲二進院,中有花牆隔斷,有月亮門相通。過月亮門即爲大殿和東西配殿。

禹廟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前接捲棚,也是5間,大殿爲單檐歇山頂,琉璃瓦覆蓋。大殿中供大禹站像,東西山牆有磚雕"治水圖"和"慶功圖"有漢畫風格,是浙江美院師生1981年所作。殿北壁嵌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棠摹刻的岣嶁碑。碑文據傳在湖南衡山岣嶁峯,碑文77字,文字怪異,衆家辨釋不一。昆明、紹興、長沙、成都、南京、西安、安陽羑里等地,凡與大禹有關之處,無不摹刻。

大殿前爲東西配殿,各面闊3間,硬山頂,灰瓦素脊,東配殿中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泥塑,西配殿中有複製的古代治水工具,後牆有岣嶁碑的拓牌及釋文。岣嶁碑的釋譯向來衆說紛紜,明代楊慎作了釋譯,基本作爲定論,以後只有個別人在個別字句上有不同解釋。此釋文即採用楊慎的釋文。

岣嶁碑在唐代以前就有傳聞,韓愈曾專程尋覓不得,賦詩飲憾。南宋時爲人攀巖發現,捶拓二份,一份獻之官府,官府組織人員上山遍尋未見。由於拓片被複刻,雖長期封固,直到明代才重見天日,以後摹刻、釋文者日衆。但其內容深邃,有說是夏禹自敘,也有人認爲是禹的臣下稱頌夏禹功跡的。不少人對比今日比較可靠的甲骨文,認爲文字結構不應早於甲骨文,即不可能是商代更早的夏代,是後人所僞造。近日民族文字學者,推測爲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原始文字,始終沒有定論。

大殿東側爲三賢祠。明代改祀禹王時,大殿後仍有碧霞元君塑像。正德十二年(1517年),挪去元君像,改祀曾登臺暢飲,慷慨吟唱的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並加增筑後殿,稱三賢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增祀明代曾在吹臺攻讀、活動並多次述及吹臺的文壇"前七子"中的李夢陽和何景明並改祠名爲五賢祠。清乾隆年間五賢祠遷往大梁書院,又增加明代詩人高叔嗣,改稱六賢祠。大梁書院幾經搬遷,祠廟頹廢。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書院山長劉師陸從廢墟中發現廢祠,將祠遷回原處,在禹王廟東側建祠仍題額爲"三賢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現祠內尚有明、清碑碣多方,記載祠的經過。1927年祠廢,但格局未改,爲3間平房帶出廈,灰瓦頂。

大殿之西也有灰瓦頂平房3間帶出廈,爲道光十年與三賢祠同時修建。明代改建禹王廟時在東西配殿內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此次改建,將明、清兩代治水功臣8人增入,共37人,題額爲"水德祠"。

水德祠初建時的29人是(戰國)史起、鄭國,(漢)汲黯、鄭當時、徐伯表、王延世、賈讓、王景、王吳,(宋)曹翰、陳堯佐、張鞏、張燾、司馬光、張茂則、張商英,(元)尚文、那懷、劉賡、也仙不花、阿魯脫憐、賈魯、郭守敬、脫脫,(明)安然、于謙、年富、王暹、王亮。(新增)(明)宋禮、袁應泰,(清)朱之錫、靳輔、陳鵬年、嵇曾筠、雅爾圖、胡寶瑔。近人又將林則徐列入,合爲38人。

水德祠初建時將原木主(牌位)移入,1927年廢祠,木主亦被毀,近年已加修復。

禹廟大殿後立乾隆御碑一通。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去登封朝拜中嶽,路過開封,小憩數日,曾登吹臺觀賞,留詩一首,刻碑留臺上,地方官員爲碑修建碑亭,稱御碑亭。

禹廟四周圍以朵廊,牆上嵌滿明、清人的大量碑記,且雜有近人的作品,記載着禹王臺的歷史事蹟,可供觀賞。

御碑亭往北爲一磚磴道,從臺頂下到平地,其北有一組新建的四合院,正房南向3間,東西偏房各爲3間。四合院北爲一月亮門,出門即爲一四亭橋。

吹臺(禹王臺)四周原爲蓮池。清道光年間淤爲平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總督喬松年重新疏通,環臺修築水池,將高臺及其周圍人工修築成橢圓形,並在南北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從臺頂至臺下修築6條通道,並相對修了6道小橋,並把疏池的泥土堆積在池北,形成環臺綠水和池北高阜相照應.是中國傳統的北方神玄武的形象--龜蛇。並在阜上建有3間穿堂門,後有六角涼亭。

清末河南法政學堂亦設於此,同時駐有新軍一箇炮兵營。辛亥革命時,法政學堂是同盟會的一箇聯絡地點,新軍亦密謀參加武裝起義。

宣統元年(1909年),禹王臺曾設立河南農事試驗場。1914年分出部分另設森林局。1919年河南省當局將農、棉、蠶、林等六機構合併爲河南農林試驗總場。

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河南中等農業學堂,後併入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農學院。

直到50年代中期,禹王臺還分屬以上二個單位。1957年由於省府西遷,農學院及試驗總場遷走才正式建立禹王臺公園。

禹王臺公園除吹臺古建外,利用森林局多年經營遺留的繁盛的林木,還培植牡丹、櫻花等多種花草,品種繁多,自然景色豐富多彩,是城郊的遊樂勝地。

地址:開封市禹王臺區繁塔東路東一街38號

類型:古蹟歷史建築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電話:0378-2678761

開放時間:

7:00-17:30(冬)。6:30-17:00(夏)。

交通:

市內乘坐12、15、32路公交車至禹王臺站下車

門票:

10元

地址:開封市禹王臺區繁塔東一街38號

延伸閱讀: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