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票區小虹螺山旅遊攻略

小虹螺山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小虹螺山在夾道溝的東側,山勢雄奇,岩石怪異,林木蔥蘢,溪流淙淙,高橋河、大興堡河皆發源於此,主峯鷹北頂海拔717.2米。風景區地處小虹螺山東部,在石灰窯鄉三臺子村境內,距市區二十公里。

龍泉寺,位於小虹螺山東麓山腳下,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中部山崖如龍頭高聳,兩側山樑如龍鬚纏繞,龍頭之下,石洞幽深,清澈甘洌的清泉從龍口中噴出,恰如龍吐天漿,俗稱龍脈。在乾隆至嘉慶年間,(公元1736∽1820年)龍泉寺已成爲東北名寺,此寺曾存有明朝重刻的大藏經670部,6740本。寺內建有殿堂、寮房數十間,舍利塔十餘座,最高的一座高四丈多。現在的龍泉寺是1996年復建,爲葫蘆島市佛教協會所在地。龍泉聖水爲上等礦泉水,是釀酒和製作飲料的寶貴資源。泉邊的千年古松遒勁挺拔,上面纏着崇敬者系下的紅帶。

沿河谷上行,沿途有兩塊奇石值得一觀,一塊是豎着的狗石,人稱“天狗望日”,一塊是蹲着的猴石。石猴溝前面還有一條深溝,是小虹螺山最富神韻的景點——“上石湖”。瀑布飛流直下,像天幕垂空,高約80米,雨後更加喧騰呼嘯,震耳欲聾。溝內溪水終年不絕,因而冬季結冰形成數百米的冰河、冰湖和冰瀑。每年春末夏初,周圍的杜鵑花芬芳吐蕊,錦帶花風舞婆娑,千株競秀,奼紫嫣紅。

翻過一道山樑,是啞吧溝,繼續攀登,到三節樓即是上清官,是用花崗岩條石建造的石屋,第一層是三大間,稱爲上清宮;第二層是三小間,稱爲碧雲閣;第三層是一箇獨間,稱爲瑤池宮。有石刻,建於大清宣統六年九月。

與上清宮一山之隔,是範道洞。這是一箇天然的石洞,曾有一箇姓範的道士在此修練。據說,他曾收養—個雙目失明的幼童,周圍的人對他很祟敬,傳說他羽化昇天了,至今洞旁還留下大量的石條、石柱等建築材料,只可惜“壯志木酬身先去,留下石纔在人間。”

沿山路下行,是一箇很大的石峯,稱“梳妝樓”。要上“梳妝樓”,必須要攀登這座三丈二尺多高的一線天梯,它的頂端是一箇平臺,是一箇軍事瞭望臺,當年遼國的蕭太后率兵親征在這裏駐馬東望。

翻過一道嶺,走過一道溝,是望海寺遺址。這裏斷壁殘垣清晰可見,當年燒香的石香爐尚有一半立在那裏。廟附近有一株大松樹,樹齡已難推測,樹皮已經剝落,大樹頂端的枝幹偏向南方,雖不對稱,卻是一種奇缺之美,因此稱爲“青龍探海”。

離這裏不遠,有一箇透龍碑,碑首和脾膚還很完整,只是碑身一分爲三,上面的小字已殘缺不全。望海寺遺址寬闊而平坦,周圍的山嵐也不算高,但此處卻風光如畫,環境宜人。當你登上東面那塊巨石——“望海臺”,便可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了。這附近的山頂上象形石很多,有形象逼真的“豬八戒”,有揹着孩子的“送子娘娘”,有桃石,有現代偉人石,還有一對臥着相互擁抱的情侶。

小虹螺山上歷史遺蹟豐富,明朝正統七年,曾在小虹螺山上修築遼東長城,至今仍有遺蹟。在盤道溝西山,遼東長城長約6公里,殘牆高1.5米,烽火臺高l0米,現保存完好。明朝後期,國運衰微,長城以南的連山、高橋爲明朝守地,以北的新臺門、鋼屯則任蒙古騎兵馳騁。站在梳妝檯上可一覽遼東長城遺址,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