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旅遊攻略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53年,徐悲鴻逝世的當天,徐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位於東城區東受祿街16號的故居捐獻給了國家。1954年,以故居爲基礎的“徐悲鴻紀念館”成立了,這是新中國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郭沫若親筆題寫“徐悲鴻紀念館”館名。1966年,北京地鐵開始修建,恰在地鐵線上的徐悲鴻紀念館-拆除。1973年,在周總理“重建徐悲鴻紀念館”的指示下,新館開建,歷時十餘年,最終於1983年正式向社會開放。新館位於新街口北大街53號,共有七個展廳,展覽徐悲鴻先生的油畫、國畫、素描以及書法等真跡。

地理位置

新館於1982年建成,坐落於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總佔地面積徐悲鴻紀念館

爲3900平米、建築面積爲4600平米;主體建築爲二層灰色展覽樓,共有一箇序幕廳和七個展室,序幕廳陳列着徐悲鴻自畫像及徐悲鴻作畫的巨幅照片和展覽前言。第一、第二和第七展室,展出徐悲鴻各個時期的中國畫代表作。第五展室展出徐悲鴻的油畫作品,第六展室展出徐悲鴻的素描作品,第四展室爲徐悲鴻生平紀念展室,展示着青年徐悲鴻從貧寒的鄉村走向世界的艱難歷程,以及他生前畫室的復原和珍貴遺物。新館於1983年元月對外開放,每年接待觀衆逾萬人。

除展覽廳之外,爲了更好地保存徐悲鴻先生的遺作以及他傾畢生精力收藏的歷代名家書畫和上萬件圖書資料、碑拓珍跡,還建有現代化的畫庫。

景觀集萃

展廳設置:第一、二、七展室陳列徐悲鴻各個時期的中國畫代表作徐悲鴻紀念館

。其中有巨幅作品《九方皋》、《愚公移山》、《巴人汲水》、《國殤》、《船伕》、《山鬼》、《貧婦》、《日暮倚修竹》、《奔馬》、《羣馬》、《牧童和牛》、《牛浴》、《灕江春雨》、《竹》、《飛鷹》、《鵝鬧》、《晨曲》、《逆風》和《風雨雞鳴》。

第二、七展室陳列着素描101幅,從畫家早年在巴黎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和蒙巴納斯畫室所作的人體習作到晚期的勞動模範、著名學者肖像,還有《恆河古堡》、《喜馬拉雅山林》、《甘地》、《新加坡船伕》、《尼泊爾姑娘》、《雞鳴寺道中》。

第三、五展室陳列油畫,作品有《田橫五百士》、《銀杏樹》、《月夜》、《簫聲》、《陳散原像》、《牛》、《桂林山水》、《喜馬拉雅山》。

第四展室以大量圖片介紹徐悲鴻貧寒的家境、少年時代的幻想、一生的創作、教學和社會活動以及他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的情況。在當年畫室和起居間的復原室中展出了他的畫筆、畫板和顏料,畫案上陳列着他生前使用過的文房四寶,畫架上放着他最後一幅未竟之作《魯迅與瞿秋白》。該室牆上懸掛着他的老師、法國名畫家達仰的照片,他與好友、印度詩聖泰戈爾的合影,他去世前一週與夫人的合影以及他收購的最後一件藝術品──任伯年的《紫藤翠鳥》。

紀念館藏品

紀念館現藏徐悲鴻國畫、油畫、素描、水彩、粉畫、書法作品1286幅,徐悲鴻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現代名家書畫1134幅,中外美術書籍、碑貼、畫冊、圖徐悲鴻紀念館

片約萬件。其中,唐畫《八十七神仙卷》、宋畫《朱雲折檻圖》、明畫《王右軍書扇圖》、金農《風雨歸舟》均爲稀世精品。

徐悲鴻紀念館曾赴印度新德里、加爾各答、加拿大維多利亞、多倫多、香港、日本東京、大阪、新加坡等地展出徐悲鴻作品。

徐悲鴻紀念館從2008年3月28日起免費向公衆開放.制定了每天參觀的上限人數,且採取“免費不免票”的辦法;觀衆需提前通過電話或網絡預約,參觀時持預約證明到博物館門前領票參觀;此外,免費後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及特展根據規定還需另行單項購票;部分博物館的影視放映、語音導覽機租用等項目還將實行收費。

歷史沿革

1954年,徐悲鴻紀念館成立,至今已50年的光景了。進入21世紀,在博物館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的今天,徐悲鴻紀念館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朝着怎樣的方向發展,將面臨着徐悲鴻紀念館

重要的選擇。博物館作爲事業單位還要在人事制度、分配製度、機構調整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

徐悲鴻曾居住在北京東城區東受祿街16號一座典雅的四合院內。1953年,徐悲鴻逝世的當天,廖靜文女士及家人將徐悲鴻生前留下的全部藝術作品捐獻給了國家;-總理爲“悲鴻故居”親書匾額。1954年政府以“悲鴻故居”爲基礎成立了“徐悲鴻紀念館”,這是建國之初成立的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郭沫若親筆題寫“徐悲鴻紀念館”館名。館長由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吳作人兼任,1957年廖靜文女士始任館長至今。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 徐悲鴻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