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八路軍澠池兵站旅遊攻略

八路軍澠池兵站爲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澠池兵站位於澠池縣城關鎮東關小寨村一所四合院院內,座北面南,東、西、北三側均爲民居,東側貼牆有一便道,南側爲臨仰韶大街一層平房商店。保存完整,爲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爲磚木結構抬梁式單檐硬山建築,屋頂爲小青瓦。復原再現了朱德住室、接待室、警衛排室和會議室,現已免費對外開放。

1938年春,豫東大片土地相繼淪陷,河南形勢日益嚴峻,國民黨黨政機構遷到豫西南地區,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亦由鄭州遷至洛陽。洛陽便成爲河南軍事、政治的中心。中共中央爲便於和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建立直接的上層-關係,決定在洛陽設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中央軍委-部負責人劉向三承擔這項工作。1938年10月,劉向三帶領一批經過長征、有戰鬥經驗的軍事幹部和一箇警衛排共50多人,到達洛陽。當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是程潛,劉向三帶着朱德、彭德懷簽發的公文和林伯渠寫給程潛的信,前去找程潛,經過再三協商,程同意設立“十八集團軍駐洛陽通訊處”,地址在洛陽南關貼廓巷。第二年年初,衛立煌接任第一戰區司令官,經過-工作,洛陽通訊處正式改稱爲“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簡稱“洛辦”。通訊處建立時,程潛覺得通訊處人員多影響大,劉向三隻留下十幾名幹部,把其餘30多人帶到了澠池。

澠池處在隴海鐵路和南韓公路的交匯點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對八路軍也十分重要,向東經洛陽通訊處可達新四軍八團後方留守處確山縣的竹溝;向西經西安辦事處可達革命聖地延安;南可進入便於開展游擊戰爭的伏牛山區;向北沿南韓公路可達黃河渡口,通往山西第二戰區。佔據這個小縣城,可爲各部軍隊轉運物資。劉向三反覆考察後,認爲可在澠池建立兵站,向十八集團軍總部作了請示獲准後,立即着手籌備。劉向三親自帶人與國民黨澠池縣政府縣長李樹德,一方面出示了各方護照,說明來意,一方面做了細緻的-工作,李樹德答應支持建立澠池兵站,併爲建立兵站提供了許多方便。這樣1938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澠池兵站在縣城東關小寨村建立。澠池兵站組織機構的沿革可分爲兩個階段。1938年11月——1939年3月爲第一階段,這期間兵站歸屬洛陽辦事處領導,站長忽兆麟,副站長徐世奎站部有文書、通訊員、警衛排、炊事班,共有50多人。1939年3月——1940年6月爲第二階段,這期間澠池兵站歸屬垣曲縣關家第二辦事處領導。站長由李鵬,副站長李平擔任,站部仍設有文書、通訊員、警衛員、炊事班、警衛排等,包括飼養馬匹的人員共有50多人。

澠池兵站的主要工作:澠池兵站初建時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軍事,加強訓練,一旦豫西淪陷,即爲武裝鬥爭做準備。由於抗戰形勢有變,日寇一時無力西犯,兵站的工作重點也有所改變,主要是掩護地方黨組織召開會議,接送保護過往幹部,中轉作戰物資等。1940年5月,兵站奉命撤離,站長李鵬帶領部分戰士首先返回延安。7月,剩餘人員全部撤回八路軍總部。

八路軍澠池兵站是我黨我軍通往太行山八路軍前線總指揮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它爲抗日前線輸送軍需物資和護送來往於革命聖地延安、華東、華北、蘇北等根據地的幹部及進步學生作了很多工作。兵站的建立,對發展壯大黨的隊伍,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豫西革命根據地起了巨大的作用。

1963年6月2日,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省旅遊局列爲“紅色之旅——黨性修養遊”精品旅遊線路,被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市文明辦評爲“三門峽市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等。

城關鎮:澠池縣城關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境內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南閻國防公路交匯貫通,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全鎮設13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6.6萬人,總面積3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 近年來,城關鎮依託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區位優勢,確立了“圍繞城市搞服務,依託城市求發展”的總體發展…… 城關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