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區香港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旅遊攻略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館內除了展示李鄭屋漢墓外,旁邊還有兩個展覽廳,介紹漢墓的歷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該墓穴是香港政府於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的,從中共發掘出58件文物。從墓磚銘文的字體、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爲受保護的法定古蹟。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通過文字、圖像、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爲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爲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溼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衆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歷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爲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箇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繫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衆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爲香港法定古蹟。

由2005年1月起,爲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箇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采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箇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纔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溼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建築特色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67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爲“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墓室屬磚室墓,由長40釐米、闊20釐米和厚5釐米的磚塊砌成,而磚塊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大吉番禺”,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和厚5釐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爲素面,但亦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歷”及“薛師”。

展覽介紹

漢墓現時已成爲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箇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溼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參觀者也可有漢墓旁邊的展覽館,觀看漢墓的地理環境、墓室結構和發現經過,以及漢朝時期的嶺南文化。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香港深水埗區東京街41號

乘車線路:乘九巴2a、新巴702s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