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區衙前圍村旅遊攻略

衙前圍村(Nga Tsin Wai Tsuen)位於香港九龍新蒲崗東頭村東光道,是香港市區唯一仍然保留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是目前所知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但(李鄭屋村可能早在東漢時已建村,那就比衙前圍村更早建村)它的“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根據當地氏族的族譜資料,可以知道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歷史

衙前圍村以陳、吳、李三姓爲主,村民自南宋後遷入圍村現址一帶居住,元朝(1352年)時立村,定名爲“衙前村”,多箇世紀以來以捕魚爲業。清朝海禁令實施時,村莊被棄,直至1724年,居民在原址重建家園。

今日村莊面向的新蒲崗,昔日仍未填海,村民常受海盜滋擾,因而在村莊加建圍牆,故有“衙前圍村”之稱。村中央正是天后廟,約18世紀或更早時興建;圍村正門有“慶有餘”牌扁,村民聲稱是由皇帝所賜,惟不可考。

全盛時期,衙前圍村與沙埔村、衙前塱村、隔坑村、石鼓壟村、打鼓嶺村、大磡村,聯成一線,合稱“衙前圍七約”,而當中以衙前圍村爲衆村之首,但都市重建壓力下,現時只餘下衙前圍村得以保留。

二次大戰時,日軍擴建村莊附近的啓德機場,一度命令拆毀衙前圍村,但經村民遊說後,村莊雖幸保不失,但圍牆被拆,牆上的炮臺被移走,多棵古樹被砍掉。約在20世紀中期,開始有外姓人移入村內居住,村民亦陸續獲分配單位而搬離村莊,村莊自此步向衰落。